央视网消息(记者/阚纯裕 杨绎霏剪辑/及玥):在学龄儿童迁出与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农村空置小学数量增加,而乡村养老资源亟需完善。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提出将空置乡村小学改造成老年服务中心的建议:“经过适老化改造,盘活乡村集体资源和财产,可以为乡村老人提供更完善的养老服务。”
问:今年两会,你提交了什么样的建议?
张翼:当前,伴随中国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城镇化的影响,很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把自己的学龄小孩带入城市,成为随迁人口,农村地区的学龄儿童数量在逐步降低。以前几乎每一个行政村都有一所小学,现在空置小学的数量很大,而且在乡村扶贫、振兴的过程当中,建设起来的小学校舍质量相对较好,建筑的规模也较大。如果小学中房屋、操场、绿化等设施能够经过适老化的改造,转变为当地的老年活动中心或者老年服务中心,有利于老年人就近就地养老。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农村老人还是愿意居家养老。50岁到70岁之间的居民完全可以生活自理,如果有这样一个活动中心提供服务,他们就可以就近就地锻炼身体,接受教育,相互交流,增加社会参与感。老年人坐在一起,不管是下棋、打扑克还是聊天,都在社会交流过程中维系社会关系的纽带。
我们争取保留小学的资产,经过适老化的改造,形成对当地有用的资产,变废为宝,活化乡村的集体资源和集体财产。这是利在当下,功在千秋的大事。
问:老年服务中心应该为乡村老人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张翼: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配置资源。
第一,不是说村村都要办老年服务中心,而是要根据老年人口的分布和结构状况来办。如果这个村子比较大,可以以这个行政村为单位办一个老年活动中心;如果这个行政村老年人口数量不多,那就可以临近的几个村办一个老年活动中心,步行的时间不超过15至20分钟,就可以为周边的老年人提供服务。
第二,一些老年人会在季节更替的时候生病,可以根据老年人的需要,配置少量的床位,让这些老年人在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能够在这里就餐,享受短期的医疗照料服务。 第三,高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可以把老年人集中起来,通过老年大学、志愿服务、社工帮助的方式,提高他们对科技产品的使用能力,这样老年人就可以跟上科技进步的步伐,分享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问:改造老年服务中心的资金从何而来?
张翼:我认为可以有很多来源。
第一个来源是乡村振兴的资金。现在乡村振兴是以项目配置乡村产业的活化,拉动产业振兴。在项目配置的过程当中,可以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小学适老化的改造。
第二,对于当地基础设施的管理部门来说,可以通过税收减免的方式,对老年活动中心的水电气价格进行减免,或者通过提供优质服务来降低营运的成本。
第三,可以从集体经济的收益部分拿出部分资金。
第四,一些乡镇企业要做慈善、做公益,如果有这个机会能够把本村的老龄化项目做起来,它们会有更大的积极性进行投资、捐款。
此外,老年人个人也可以负担一部分用餐和床位的费用。通过乡贤、社会组织、村委会结合的方式,根据当地的物价与季节性变化,制定合理的价格。
除了资金,还有其他的资源可以进行合理配置。
在农村有3600多万的低保人口,他们的年龄还不大,同时他们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可以把他们组织起来,作为服务供给的来源。
中国志愿服务的潜力也是非常大的,现在的志愿服务是系统化、专业化的,引导志愿服务的项目从原来的节日化、示范化转移到常态化、社区化。在这个转移的过程当中,可以给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例如可以在乡村适老化改造后的厨房里轮流做饭等。
问:未来老年人会怎样养老?
张翼:根据我们的调查,在养老的过程当中,约90%以上的老年人愿意居家养老;还有5%-6%的老人,会选择依托社区就近就地养老。大体上96%的老年人都愿意通过这两种方式养老,维护熟人社会的社会关系,形成相互之间的支持体系。还有3%-4%的老人,需要通过机构养老的方式解决养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