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首页  >  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  >  本网首发

民生福祉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作 者:张翼       来 源:首发

  自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的长期奋斗实践说明,什么时候比较好地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什么时候的工作就开展的比较顺利,就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就会无往而不胜。什么时候偏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什么时候的工作就比较艰难,就难以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就会碰到挫折。

  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需要将民生福祉置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使之成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其置于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就会体现起点群众路线的正确性;将之作为落脚点,就会体现工作结果群众路线的正确性。唯有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置于为民谋福利的核心位置,我们才能与群众建立起鱼水般的密切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坚持了这一点,最终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和平建设时期,我们也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点。改革开放将近40年来,正是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才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际地位大幅提升,这样的历史进程和巨大的发展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优越性,也 是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有力践行。

  要将民生福祉置于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需要从问题意识出发,解决人民最关切、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在公共安全、义务教育、劳动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交出了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

  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迹,在将中国转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快速转型——先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接着又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生产方式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型,这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改善创造了广阔空间。现在,社会大局稳定,9年义务制教育全面贯彻并向12年免费教育转变,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了人口流动与劳动力市场的改进,城镇化水平也提升到56.1%,虽然经济从高速增长时期转变到中高速增长时期、但调查失业率仍然控制在5%左右,社会保障从无到有形成了制度性全覆盖,城乡人民群众的居住面积大幅提升,房屋持有率也大幅提高。正因为这样,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才从建国之初的35岁提升到2015年年底的76岁多。

  但社会发展造成的结构转型、人口流动和生活品质的提升,也对民生问题的结构性供给形成了新需求。另外,毋庸讳言,与民生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与区域之间还存在重大差距。有些差距是原有制度配置造成的,有些差距是地区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有些差距是社会变化造成的。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推动城乡与区域之间发展差距的缩小。而在影响城乡居民的生活方面,社会安全供给、教育和医疗资源配置等,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意义。

  伴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各个社会阶层成员开始对社会安全——尤其是在社会治安、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等关切起来。在城市加大了食品安全检查之后,有些假冒伪劣产品流通到农村市场,影响了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在广大农村地区,虽然推进了新农村建设,但塑料薄膜等白色污染、人畜粪便洗浴废水污染、秸秆焚烧污染等问题,还严重影响着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

  另外,教育影响着千家万户子女的成长。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教育差距还比较大。在经过多年学校硬件的建设之后,除某些偏远山区外,乡村在小学与中学的校舍、课桌、操场等方面基本能够满足需要。但在软件配置、在任课老师的授课能力上却存在重大区别。一方面,农民工的流动带动了子女的随迁,使流动儿童进入城镇就学,给流入地城镇造成教育资源压力,使一部分农民工子弟不得不就学于城乡结合部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另外一方面农村小学和初中生源严重不足,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偏远地区优质师资向当地中心城镇流动,剩余的师资大多学历较低、教学能力相对较差。这使偏远山区“麻雀”小学的生源,在完成义务阶段教育之后,很难考入优质高中,由此也降低了贫困家庭子女的大学入学率。

  同样,医疗资源的硬件设备,在最近几年也有了长足改善。即使是在乡镇医院,住院部的床位数也增加了、医疗检查设备更新了、医务人员的学历水平也提高了。但乡镇医院与县城医院和当地中心城市医院之间医疗水平之间的差距,却使收治病人数量趋于减少。乡镇医院医务人员与县城医院医务人员能力的差距有逐步拉大的可能。东部地区医院的医疗水平,也大大高于中西部地区医院的医疗水平。这就是说,基层医院与县城医院之间医疗水平的差距越大,病人向县城医院流动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而病人越向县城医院流动,则乡镇医院医生的诊治经验就越不足。这个矛盾不解决,县城医院或当地著名医院的诊治压力就不会降低,由此推而广之,全国著名医院的诊治压力,也不会降低。

  在劳动就业服务方面,虽然近期全国的登记失业率维持在4%左右,但如果将就业脆弱群体——农民工的失业率、停业率等包括在内,则调查失业率会上升到5%左右。近期沿海地区出口导向企业的关停并转迁(关门、停业、合并、转产、迁厂)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在户籍制度的影响下,流动到城镇与城市的农民工,还不能完全分享所在地的基本公共服务。凡此一切,都影响着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获得感,需要我们通过改革加速落实。

  在社会保险方面,十八大以来的改革,加速了并轨进度。在原有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可转移可携带的基础上,推进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从制度和体制上化解了多规运行带来的待遇差异,在“一个统一”和“五个同步”下完成了并轨过程。“一个统一”,就是将机关单位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缴费与计发办法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本统一。“五个同步”,就是使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待遇调整机制与计发办法同步改革,改革在全国范围同步实施。与此同时,也逐渐推进新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逐步并轨,使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缴费和计发办法逐渐统一。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完成了制度性并轨,但待遇差距仍然是存在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中设计的职业年金和住房公积金,几乎可以让财政经费覆盖的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益,但在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中,虽然也设计了企业年金的类别,可企业实际缴纳的比重很低,绝大多数企业工作人员难以享受这类待遇。就是住房公积金,在企业职工中,也只有少数能够享受到。另外,即使是在机关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职业年金与住房公积金也存在很大差异。教育部所属的重点大学的教职员工,住房公积金相对较高,但普通公务员和一般大学老师的住房公积金则相对较低。对于新农保或享受居民保的老年人来说,他们每月能够领取的养老金仅仅为70元钱,在物价日益攀升的大格局下,老年农民与老年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还难以提高。这就是说,我们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关切普遍群众的制度性和现实性获得感,不仅在制度设计上有所进取,而且在制度的执行结果上更多照顾到企业职工和基层人员的利益。

  在住房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人均住房面积与住房持有率迅速上升。从表1所显示的调查数据看,城乡居民回答说没有住房的百分比只有5.1%,回答说有一套住房的百分比为77.0%,回答说有2套住房的百分比为15.5%,回答说有3套或3套以上住房的百分比为2.4%。

  但在城镇化与人口流动大趋势下,还应该注意到,绝大多数农民工在流入地还没有住房,但他们在农村的住房却长年空置。不断上升的城市房价,从供给侧限制了农民工的购房需求;农民工工资水平的相对低下,则从需求侧限制了农民工的消费意愿。最近一段时期高涨的房价,对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来说,其都难以仅仅依靠自己的工资去购置住房。要妥善推进中国的城镇化率,就必须适宜于历史发展趋势,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住房问题,这应该是当前和未来民生问题的一个主要抓手。

  应该说,城乡之间基本民生方面的差距,会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社会发展机遇。当前改革的重点,是通过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满足不同居民的民生需求。而在民生问题中,最影响老百姓改革获得感的几个问题,是食品和药品安全问题、教育资源配置的均等化问题,医疗资源配置的均等化问题。

  伴随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和药物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在现实中,在农村市场,价低质劣商品和药品还很多,甚至于有些过期商品仍然被改装出售。这影响了农村居民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品质、也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在农村的空心化过程中,乡村卫生所、小商店、供销社等服务设施,已逐渐向城镇与城市转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民消费的可及性。只有从供给侧优化供给,建立起10分钟或15分钟的服务圈,加大对农村商品质量的监督力度,才能缓解人们对食品质量的担忧程度。

  总之,要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就必须在社会治理上率先解决关切日常生活的大事,一方面提供质量较高的消费品,另外一方面推动城乡与区域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当前来看,基本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有些是“有没有”的问题,但更多的是“结构性短缺”的问题。而结构性短缺问题,只能通过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完成供给,满足乡村和偏远地区人民群众的需求升级,消除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错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