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首页  >  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  >  本网首发

用中国话语阐释中国道路

作 者:张帆 查建国       来 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10月29—30日,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学者论坛(2016年)在沪召开。与会学者认为,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发展必然。当下,必须始终不渝地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用中国话语阐释中国道路。 

  将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提供的智力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作出重要指示。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这为推进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了未来道路。 

  面向未来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展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前提和手段。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张国春认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对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较小,国际社会对中国还存在一定误解,中国的发展优势并没有转化为话语优势。必须尽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这事关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中国为世界开辟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中国话语背后蕴含的也应该是与中国道路相一致的价值维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就是最根本的价值立场,不仅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发展方向,同时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表示,对于高校来讲,首先就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建设,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高校建设,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他认为,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应当体现对真理的追求,对道德的敬重。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才有说服力,才有战斗力。唯有在实践当中检验发展的真理,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崔健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性的理论,本着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的原则,探索符合现实需要、解决现实问题的真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理,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志礼认为,当今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变化,西方国家中国道路研究的新动向与固有困境使他们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理论焦虑。当下我们应在中国发展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增强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创新性发展中国传统价值理念 

  悠久的历史赋予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更赋予国人建构当代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底气和自信。 

  崔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的是中国大众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体现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和社会理想,可以滋养当代社会科学的建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与当前实践相结合,变成活生生的价值实体。”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潜涛认为,在面对中国传统的价值理念时,我们应当进行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把超越时空的价值理念变成活生生的价值实体,把中国传统的价值理念变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构成。 

  该论坛由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思想理论教育》编辑部、《思想政治课研究》编辑部协办。 

   记者 张帆 查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