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首页  >  专题研究  >  理论与方法  >  理论
理论与方法

社会工程研究与网络治理的理论探讨

作 者:刘波/王力立/彭瑾       来 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期第79~83页

  【内容提要】通过对社会工程研究和网络治理的论述,探讨了两者的特点与关系,强调两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认为其不仅在理论与方法上有共通之处,且都从整体性视角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其研究均指向社会结构关系中的交叉领域,并同样以社会系统的矛盾性为前提来寻求协调的纽带,试图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模式提供整体的可供参考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social engineering and discussion on network governance, the paper deals with the features and relation of the two, stressing the theoretical and actual significance of the two for carrying through and putting into practic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re is not only something in common between the two theoretically and methodologically, but they investigate the complexity of social system and the social structure from an overall visual angle as well, with their research oriented to the crossover fields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and to seeking the links for coordination with the contradiction nature of social system as a premise in an attempt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system for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to construct a harmonic society.

  【关 键 词】社会工程/网络治理/和谐社会social engineering/network governance/harmonious society

  【英文标题】Theoretical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Engineering and

  Network Governance

  【作者简介】刘波(1972-),男,山西太原人,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49;

  王力立(1986-),男,陕西榆林人,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49;

  彭瑾(1978-),女,湖南古丈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049

  [中图分类号]CO[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45X(2011)01-0079-05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经济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社会问题,面临着诸多挑战。从国内来看,行政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加大,社会维稳工作形势严峻,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突出;从国际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着深刻的调整和变革,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1]。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综合性与复杂性要求执政党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进行精细化设计和准确性规划,并在发展理念和治理方式上做出相应调整。为此,党中央适时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为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指明了方向。

  科学发展观的执政理念与和谐社会的宏观目标都需要具体的发展模式加以实现,而模式的提出势必又需要多种学科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社会工程研究聚焦社会公共政策领域,关注社会利益的调整、社会物品的分配、社会项目的规划、社会福利的增进以及社会公正秩序的建立,旨在通过社会工程的协调思维与综合集成思维,设计一个重点突出、综合协调、统筹兼顾的社会发展模式,有效应对构建和谐社会中面临的主体多元、利益交织的综合性社会问题。而网络治理强调大力发展社会组织,通过建立主体多元的参与机制和政府、市场、社会互动协商的分权机制来推动政府施政方式的转变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进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社会工程研究侧重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发展模式提供理论指导,网络治理强调从公共服务的视角给出这一模式的具体框架和操作规程,二者分别从宏观和微观层面研究了和谐社会的实现模式。进一步探讨它们各自的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的良好互动,无疑能对我们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与方法上的指导。

  一、社会工程研究的特点

  
社会工程思维与一般工程思维活动具有同构性,可以理解为社会蓝图设计和社会过程设计[2]。具体而言,社会工程是关于社会关系实现形式和设计、实施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具体表现为社会政策、法律、法规等社会的规则系统[3]。如果认为社会工程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形式,则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种是技术理解的社会工程。它是对宏观社会总体进行组织管理的技术,是“系统工程的范围的技术,但是范围和复杂程度是一般系统工程所没有的,这不只是大系统而是巨系统,是包括整个社会的系统”[3]。一种是社会理解的社会工程。这一观点认为社会制度之间并不是孤立的,社会学研究社会可以从各个制度的联系上探讨,从各个制度的相互关系上着眼,社会学研究各个制度相互联系的方式,可以从总体上研究社会结构的模式[3]。社会理解的社会工程重点关注社会制度、社会规则系统,主要研究社会关系、社会规则系统的建构和变化问题。

  综上所述,社会工程的涵义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社会工程是技术理解与社会理解、工程方法与社会方法的有机统一。学科本身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融的结果。二是社会工程具有一般工程思维的建构性特点。它是人们在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新的社会模式,并借助过程设计将其变为现实的活动。三是社会工程对构建社会模式的方案选择受限于理论规范与理论变革,社会工程方案的确定依赖于理论创新的成果。

  社会工程研究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关注多行为主体条件下的社会模式设计,并通过公共政策与综合治理等多种手段对其加以实现。各主体不同的价值观念与利益导向直接导致他们在行为上的差异,进而使多个行为系统之间发生冲突。社会工程研究的实质就是不仅强调各个行为主体的价值取向与整个系统目标理念的有机整合,而且更注重从政策设计工程的视角,着眼于社会治理的网络性质,为不同的行为主体和行为系统构建和谐有效的协调机制。社会工程不同于一般的系统研究,其研究对象是由多个系统构成的集成网络,通常采用网络互动式仿真的方法,构建基于现实的网络化模型,这一研究特性源于其将整个社会视为一个庞大网络的独特视角。

  二、网络治理

  
网络治理的概念首先由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前市长斯蒂芬·戈德史密斯(Goldsmith Steven)和德洛特研究所的威廉·艾格斯(William D.Eggers)在其著作《网络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中提出。网络治理指一种全新的通过公私部门合作,非营利组织、营利组织等多主体广泛参与提供公共服务的治理模式[4]。陈振明教授认为网络治理是“为了实现与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或公民个人)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5]。从治理的角度来看,网络治理是指在由政府和其它公共部门主导的公共服务中,逐步引入企业、非政府组织、普通公民以及其它社会主体。以此更好地满足公众的公共服务需求,增进公共利益的一种治理形式和过程。

  总体而言,网络治理的概念包涵四个要义:一是治理目标明确化,网络治理旨在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增进公共利益,满足公众需求;二是治理主体多元化,宏观上涵盖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个领域,微观上包括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普通公民等多个主体;三是治理手段多样化,主要表现为行政手段、市场手段和社会手段的综合运用;四是治理结构网络化,政府与其它社会主体更多以平等合作的方式实现公共利益,而不仅仅是政府自上而下地运用权威。

  网络治理是社会工程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二者关系非常密切。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网络治理是社会工程研究在公共政策领域重要的理论投射与实践应用。网络治理依据传统三分法将众多社会行为主体划分为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并积极探索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个系统和谐互动的有效机制。政府、企业与非政府组织是三类性质迥异的社会行为主体,其不同的价值理念和利益关切使它们有着截然不同的运作逻辑。如何实现三者的良性互动进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始终是理论研究中的重大课题。网络治理研究的独特性在于它能够将价值理念层次上的治理理论得以在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领域的管理实践中变为现实。它给出了社会多个主体参与公共事务的具体框架,并成功设计出能够有效整合政府、市场、社会等多种力量的较为明确的操作章程,初步探索出了一条让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关系渐趋理性化、制度化和常态化的道路,成为社会工程研究在实践应用中的范例,进一步丰富了社会工程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内涵。

  三、社会工程研究与网络治理的关系

  
社会工程研究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系统的宏观角度探讨社会模式的构建,网络治理从公共服务、公共利益、政府—市场—社会协调关系的微观角度讨论构建社会模式的具体操作,它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体发展模式的两个方面,彼此内在统一而又相互补充。

  (一)两者在理论与方法层面有共通之处

  
社会工程是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包括价值、理论与方法三个层面。其价值层面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社会工程学的本质是建构主义社会学,本身具有强烈的价值导向意识。它认为在对社会系统中的协调关系进行分析之后,人们可以按照不同价值准则和社会要求进行整体性组合,在不同的价值导向和目标定位的前提下,可以整合出不同的社会结构模式[2]。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社会工程活动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南。而马克思主义具有很强的价值观导向,社会工程研究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不可能不受到影响。三是社会工程研究旨在实现科学发展、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模式,而和谐社会本身内含着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目标。这也正是社会工程研究的价值取向所在。在这样的价值导向之下,社会工程将其理论指向社会管理,其研究核心就是社会模式设计理论、社会模式的设计方法、社会选择的理论与方法;社会工程研究社会理念转化为社会存在的规律,构成马克思主义应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要在社会结构的不同层次和每个层次的不同组分之间得以实现,有赖于构建一种社会运行机制与制度保障,而社会工程研究也在此提供了相应的设计理论。同时,社会工程研究的价值与理念以科学的协调分析方法与整体性组合方法作支撑,通过建构新的社会结构模式去促进社会发展,通过考察社会运行进程,设计新的社会结构并制定和实施合理的社会发展政策、公共管理政策与法律法规,推动社会结构由旧结构向新结构转变[2]。

  网络治理对传统治理理论的发展和超越,使其在理论与方法层面与社会工程研究有了契合点。治理理论的提出是为了应对市场或国家政府协调的失败,它继承了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一些理论思想,倡导社会参与国家治理过程,为创新公共管理模式、协调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网络治理继承了这一理念,并进一步提出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协调联动模式,尽管初衷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进公共利益,但实际上已经初步设计出一种充满协调色彩的新型社会模式。它为社会工程探讨社会模式的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和谐社会的社会实现机制设计提供了一条参照路径。同时,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不同地区治理实践的开展,传统治理理论的不完整性开始显现。强调多方参与却无法明确地给出多方参与的具体框架;试图整合政府、市场等多种力量,发挥社会管理的作用,却缺乏明确的操作章程;不同学者尝试用不同的政治学、行政学等理论进行解释,但结果往往莫衷一是,缺乏统一的共识[6]。与传统的治理理论相比,网络治理首先提出了明确的理论框架与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合作机制,充分实现网络成员的优势互补,从而优化网络的整体运行效率。其次,建立了完整的利益分配机制、信任和沟通等合作协调机制和效果评价机制,为规范和理顺网络成员间的关系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操作规程,能够保证合作的长期性、稳定性和有效性。再次,为政府的网络角色设想了多种可能,政府既可以作为网络核心主导网络的运行并实现合作目标,也可以作为一个普通成员而存在,还可以作为只负责为网络合作提供制度供给的一个旁观者,无论政府扮演其中哪种角色,都不会影响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传统权威与重要作用。网络治理研究内容具体、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特点使它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发展模式提供具体框架和操作规程,也使得社会工程研究的协调分析方法与整体性组合方法有了得以施展的实践平台,丰富其方法手段。

  (二)两者都从整体性视角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复杂性

  
社会工程研究是从社会关系的总体上把握社会结构的特征,关注现代社会结构的复杂性,整体性研究是社会工程研究的基本视角[2]。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系统虽然具有自己特殊的规定性,但又相互交叉和渗透。因此,人们需要研究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相互交错构成的关系整体的性质、特点和功能。社会工程研究不同社会规律之间的整合、配套、协调方式,研究社会不同方面因为网络互动而形成的整体性规律,因而它揭示的这种规律具有网络和互动的性质。而在社会政治子系统(如医疗、教育、交通、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中,其巨大复杂性要求政府、市场和社会系统从各自的单方面控制转向多个系统之间的多方思考,要求高度重视相互的需要和能力,而这恰是科层结构与市场机制都无法单独解决的。因此,突出政府、市场、社会的参与互动,强调科层结构、市场体制、社会机制的协调运作的网络治理模式就成为人们有效应对社会复杂性的必然选择。两者在整体性的研究视角以及关注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的复杂性方面是一致的。

  同时,社会工程主要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系统复杂性背后的相关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的生成规律性问题,而网络治理在生成机制方面的研究还基本处在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深入,社会工程无疑能够给网络治理提供一个从宏观上研究生成机制的探索性理论框架。此外,网络治理在实践中已经初步探索出一些化解和利用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复杂性的操作办法和原则。网络治理认为社会政治系统的复杂性不仅和子系统的数量或种类相关,也和系统之间的互动方式相关。因此,如何选择和安排这种互动的方式才是处理复杂性的本质所在[7]。社会政治系统由很多权力结构组成,并且结构内还有结构。网络治理就是运用这种结构化的方法来分析在分权化背景下,权力主体、权力层次、权力类型和权力实现途径的多元化问题;对复杂性的形式和类型进行区分是网络治理处理社会政治系统复杂性的根本指导原则。这些无疑也能够对社会工程的整体性研究和复杂性破解提供进一步的原则指导和方法借鉴。

  (三)两者的研究都指向社会结构关系中的交叉领域

  
社会工程的研究方法首先要对复杂性的社会结构进行关联分析[2],其重点指向是结构关系集合中的交叉领域,对交叉领域结构要素和结构诸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协调规律的研究能够揭示不同社会系统的运行规律在综合作用中的互动趋势和特点。当代社会公共服务的复杂性使得政府、市场和社会都不能单独应对,公共利益的实现必须依赖于三者的协调合作。因此,公共服务也就自然成为政府、市场、社会相互作用和功能交叉的领域。网络治理旨在救治“市场失灵”或“政府失败”,注重发挥科层结构与市场机制的协同效应;同时,充分关注社会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自组织性,实现对社会公共服务的网络化治理。社会工程从宏观角度研究在所有社会结构关系的交叉领域内,各种结构要素和结构的不同方面相互作用与协调的共性规律,而网络治理则关注各个社会政治系统之间的交叉领域——社会公共服务,并具体探讨政府、市场、社会在该领域中的协调互动关系,为社会工程研究各种社会系统在特定交叉领域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种实践范式。

  (四)两者都以社会系统的矛盾性为前提,并寻求协调的纽带

  
社会工程研究运用的协调分析方法是以社会系统的矛盾性为前提的[2]。协调分析的对象是互为条件、彼此制约,并且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如果不强调矛盾性,离开了相互区别与相互约束,就失去了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对象,也就失去了协调分析的意义。社会公共服务的复杂性既要求充分发挥社会的自组织能力,也需要政府机制、市场机制等多种社会机制的有效介入,而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个系统本身又有各自的运行逻辑,网络治理的实现既然依赖于政府、市场、社会等多个主体的参与以及政府机制、市场机制、社会机制的互动,其研究逻辑就必然是以关注三者的矛盾运动为起点,并逐步探讨如何协调三者关系的现实难题。

  协调分析的核心思想是寻找若干矛盾所构成系统的公共交错点和结合点,寻找协调的纽带。这个交错点和这个纽带能够促使各方共同发展,着力探索满足各方发展的共同纽带,把解决问题的着眼点从偏执一方导向各方相互联系的具体方式上[2]。网络治理中的系统矛盾在形式上表现为政府、市场、社会在治理的价值理念与具体技术手段上的矛盾,而矛盾的实质是三者在公共服务背后的利益冲突与协调。利益是政府、市场、社会进行网络互动的深层动因,也是解决现实中协调问题的关键。网络治理以建立各方利益的分配机制为出发点,逐步建立和完善信任和沟通机制、效果评价机制等网络治理的运作机制,为规范和理顺网络成员间的关系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操作规程,为保证网络合作的长期性、稳定性和有效性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现实路径。因此,网络治理运用相对成熟的利益分析方法和利益分配机制能够进一步丰富社会工程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方法。

  四、结语

  
科学发展观的执政理念与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需要具体的发展模式来实现,而各学科从自身研究的内容特点与理论方法入手,能够为和谐社会具体发展模式构建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与方法指导。社会工程研究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系统的宏观角度探讨社会模式的构建;网络治理从公共服务、公共利益、政府—市场—社会协调关系的微观角度讨论构建社会模式的具体操作。它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体发展模式的两个方面,辩证统一而又相互联系。因此,深入研究两者的关系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个可供参考、比较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在将来的研究中,我们继续深化对社会工程研究与网络治理关系的研究,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言献策。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2009-09-18].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

  [2]王宏波.社会工程的概念和方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46-49.

  [3]王宏波,周永红.社会工程是新兴的综合性知识应用活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62-64.

  [4]Goldsmith Steven, William D. Eggers. Governing by Network. The New Shape of the Public Sector[M].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4:3-5.

  [5]陈振明.公共管理学—— 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6.

  [6]姚引良,刘波,汪应洛.地方政府网络治理与和谐社会构建的理论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09(11)91-92.

  [7]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