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首页  >  政策研究  >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研究

为高校思政课过程考核保驾护航

作 者:张乃芳       来 源:《光明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系统、科学、深刻地回答了事关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问题,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工作是评价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情况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现行的教育评价考核体系中,“一考定乾坤”的终结性考试偏重考察学生的“知”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其“情”“意”“信”“行”等方面,容易加剧“机械刷题”“高分低能”的现象,甚至可能出现考前“突击”学习。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不仅不能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还会降低他们的兴趣,损伤他们对价值理念的认同。此外,终结性考试闲置了教学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海量数据资源,无法追溯学生的思想变化历程,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宝贵的过程数据,既不能客观评价学生纵向成长的效果,也容易错失学生突破性成长教育的最佳时机,错过根治学生各种错误观念的时间节点,不能及时纠偏纠错,不符合大学生成长的规律。

  信息化时代呼唤高效处理大规模数据资源的大数据平台、大数据方法、大数据思维。这就需要我们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过程考核中善用大数据,动态、即时地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追踪式考察,服务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善用大数据平台,创新过程考核方式,增强思政教学的科学性,打造思政课考核的崭新面貌。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阅读和学习习惯的变化、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现实需要等,越来越多的高校引入了智慧教学平台,生成了大量的文字、音频、视频类行为数据资源,为思政课教学过程信息的精准计算和教学结果的即时可视化呈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沉浸式虚拟仿真的出现为克服以往思政课程的“精英式实践”困境提供了可能,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感受到参与体验的趣味,有效拉近了思政教育理论与现实的距离。

  善用大数据平台实现过程考核要避免三个误区。一是低互动低参与,教师简单地将线下的终结性考核化整为零地搬迁到线上,但仍然片面地聚焦于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比例的计算;二是高频次低维度,看起来考核形式花样繁多,但不能实现考核形式对学习思想内容的助力,为考核而考核,使多样化的过程考核教育成为肤浅的娱乐;三是高参与低成长,即通过智慧平台激发出了学生表达自己的热情,却不能在多元价值交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把握评价标准、认同主流价值,使互动式考核成为学生自我重复、自我满足,甚至是自我欣赏的过程,不能实现既“破”又“立”的有效成长。

  善用大数据方法,凝练过程考核内容,提升思政教学的针对性,聚焦思政课考核的根本目的。 

  考核的方式要与内容实现有机统一,共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一是运用LDA主题模型分析、文本情感分析模型、语义网络模型等方法分析教学行为数据,计算出学生普遍关注的兴趣点和问题点,从而精准把握趣味教学的切入点和问题解析的着力点;二是运用工具,使互动数据结果呈现为各种可视化、直观、活泼的样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基于学生的行为数据勾勒出他们对思政课程内容认知认同状况的轮廓,描绘出学生变化成长的脉络主线,推动他们形成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性把握和对自我的深层次认知;三是通过各类技术,在大学生关注、喜爱的社交平台上抓取他们关注的热点事件,将思政理论与生活世界、社会现象连接起来,推动学生在数据对比中“于不疑处有疑”,引导他们扩大思考面、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辨其伪、析其理,从而在理论与现实之间搭好桥梁,让理论照进他们的现实。

  在这一过程中,要避免教师成为按照剧本表演的演员,在课堂上独舞、独白,而是要点线面结合,融汇师生、生生间的问题域,全面客观地发现问题、呈现问题、解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要实现大数据方法支撑的优化供给。

  善用大数据思维,趋近过程考核要求,凸显思政教学的时代性,坚守思政课考核的学生本位。 

  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教师要以积极的行动贴近新时代的新要求,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化素养。首先,要力求掌握自然语言、情感数据的分析与呈现方法;其次,要积极为教学效果赋能,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将过程考核与具体的大数据平台、大数据方法进行巧妙结合;再次,要大胆为大数据发展赋能,要基于思政教育的需要,向大数据平台、大数据技术提出改进要求,为其发展注入方向指南与价值意义。

  善用大数据思维要警惕三方面的边界。一是过度夸大大数据的功能,要充分认可、利用、开发大数据平台、方法的发现、呈现与预测功能,但不能以此替代思想性、价值性的思考;二是互动资源中包含了学生大量的个人数据,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保护他们的信息安全,要让数据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的获得感,避免增强学生的“被控制感”;三是缺乏容错度,过程考核数据能够呈现学生认知认同的种种错误,教师除了及时、严肃地纠正根本性、关键性错误外,不宜事无巨细地干扰学生的成长,要相信学生在互动结果呈现后的朋辈影响效果和自我反思能力,要力求激发学生自觉成长的愿望、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允许学生经历成长的曲折之路,逐渐走向成熟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