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首页  >  政策研究  >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研究

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作 者:王寿林       来 源:《光明网》

  当今世界各种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相互交织、错综复杂,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空前激烈。国际话语权的核心是国家意识形态,体现的是国家的价值理念。因此,要在国际意识形态斗争中稳操胜券,掌握国际话语权至关重要。

  国际话语权是指一国在国际上通过话语表达本国意愿、展示国家形象、影响国际舆论以及主导国际事务、维护本国利益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如今,中国在不断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中,已逐步从国际规则的接受者转变为国际规则的塑造者。然而,中国在议题设置、传播渠道、话语体系等方面依然存在短板。因此,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是新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综合国力是增强国际话语权的牢固根基。话语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以综合国力为支撑,又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国力是话语权的基础,有综合国力才有国际地位,有国际地位才有国际话语权。在国际舞台上赢得话语权,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站在世界舞台中央的重要标志之一。环顾世界,围绕国际话语权的大国博弈,其实质是依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所展开的国际竞争,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西方话语权处于优势地位,根本在于其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按照通行的观点,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国土面积、自然资源、人口状况和经济实力、政治实力、文化实力、军事实力以及制度变革能力、战略运筹能力的总和。综合国力作为一个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既包含自然因素又包含社会因素;既包含物质因素又包含精神因素;既包含实力因素又包含潜力因素,是反映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经过长期不懈的奋斗,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稳步提升,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出口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目前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到1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已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今日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中心、世界贸易体系主要成员和全球治理体系核心成员,在国际重要平台发出中国声音,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出中国方案和价值理念,得到了世界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和共鸣,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这一切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密切相关。增强国际话语权对于中国来说,一方面要不断提高综合国力,这样才能增强发声的底气;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和转化综合国力,切实把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把中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在国际舞台上宣示话语权,从而扩大中国的影响力,提升中国的感召力,增强中国的亲和力。

  文化软实力是增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依托。国际话语权的增强离不开国家软实力的发展。国家软实力的发展是一项形于中而发于外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全面把握,统筹布局,内外兼修。作为一种影响和改变人的心理和思想的软性力量,国家软实力主要通过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理念、制度规范、道德准则等要素发挥作用。其中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如今中国的崛起势不可挡,中国的硬实力有目共睹,但与硬实力相匹配的软实力与其他大国之间依然存在差距,“中国音量”与“中国体量”还不相符,与中国国际地位和文化底蕴还不相称。我们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不断拓展我国的战略利益和发展空间,就必须在增强硬实力的同时增强软实力,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优势,并把我国的丰富文化资源凝结成强大文化竞争力,以便增强对全体人民的整合力和凝聚力,对国际友人的感召力和同化力,对敌对势力的威慑力和瓦解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而厚重的历史,其传统文化积千年之精华,蓄百世之流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繁衍生息、团结统一和存续发展,虽屡经磨难,却一次次衰而复兴,主要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力量。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思想精华,并赋予其以崭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成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新兴媒体作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已成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要全力打造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传播平台,潜心研究和创作适合新兴媒体宣传的精品,采取视频、文字、漫画、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融入中国元素,体现中国精神,展示中国文化,多管齐下,推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使中华文化在世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国际传播力是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可靠保障。从实际情况看,尽管我国在国际舆论格局中的弱势局面已有所改观,但我们在传播理念、传播技巧、传播能力方面依然存在不足。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中国倡导的对外开放,包括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对于增强国际话语权来说,重点则在走出去。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消除信息流进和流出的逆差、国家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的迫切需要,客观上要求我们统筹推进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对外开放格局,推动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文艺作品、文化成果走向世界。

  增强国际传播力,改进传播方法尤为重要,这是一个关系中国在国际社会发出什么声音、坚守什么立场、表达什么主张、树立什么形象的大问题。因此,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内在规律,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高对外传播艺术,以便增强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实践表明,我们要更好地与世界沟通交流,融合中外是基础,贯通东西是重点,讲好故事是根本。讲好中国故事,关键要找到语言的共通点、思想的共享点、情感的共鸣点,使我们的国际传播多一些人文关怀、多一些细致描述、多一些感人情节,既要入乡随俗又要入情入理,既有深入肺腑的力度又有温暖心灵的温度。同时,要坚持官方对官方、智库对智库、民间对民间、媒体对媒体的原则,使中国故事的传播能够形成“多声部”的“大合唱”,使国际社会对中国立场、中国主张、中国形象切实增进了解,加深理解,消除误解,从而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通过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向世界展示一个历史底蕴深厚、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展示一个坚持改革开放、注重全面发展的中国,展示一个热爱和平友好、日益繁荣富强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