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首页  >  政策研究  >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研究

列宁的欧洲联邦观点及其现实分析

作 者:王盛辉 李爱华       来 源:《贵州社会科学》(贵阳)2013年8期

  列宁向来对国际局势和国际关系问题予以高度关注,这是推进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1915年8月,列宁发表了《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阐明了他对当时吵得沸沸扬扬的关于建立欧洲联邦问题的看法。以往人们学习理解列宁的这篇着作,主要关注的是其中“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观点,认为这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一国首先胜利论”的最早经典论述,也是列宁这篇文章中最有理论意义的观点。这种认识不能说是不对的,但也由之导致了对这篇文章理解上的偏颇倾向,即这篇文章所论述的主题内容被忽视了,或者说被遮蔽了。列宁这篇文章所论述的主要思想是他对欧洲联邦的看法,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应不应当把建立欧洲联邦作为自己的政治口号的问题这是列宁阐述国际局势和国际关系问题的一篇重要着作。

  一、列宁为何关注欧洲联邦问题

  自欧洲中世纪大大小小的封建制国家建立以后,各国之间就为扩大疆域和争夺更大利益而不断地进行战争。连年的战乱给无数生命带来巨大灾难,使大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遭到破坏。与之相伴随,各国各民族人民期盼和平安宁、和睦共处的思想也与日俱增。到中世纪后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要求克服欧洲封建王国林立、分散割据的状态,建立尽可能大的统一民族国家的愿望愈益强烈。尤其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又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联系愈益密切和扩大。由此,一些资产阶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萌生了实现欧洲统一的种种设想,提出了这样那样的建立欧洲联邦的方案。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着名诗人但丁就作了《论世界帝国》一书,呼吁改革欧洲政治状况,发出了统一欧洲的最初呼唤。但丁认为,全人类文明的普遍一致的目的是全面地、不断地发展人的智力,使人类获得自由,造就普天下的幸福。达到这一目的的最好办法是实现世界和平,而要实现世界和平,就有必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世界政体。世界政体利于使贪欲减至最低程度,使正义的威力获得最大限度发挥,从而解决尘世上所有的国家之间的纷争,实现和平与正义的统治,使世界具有最良好的秩序。但丁的“世界帝国论”为近代欧洲联邦思想奠定了基础。

  17世纪初期,法国大臣苏利公爵曾以国王亨利四世的名义,草拟过一个被称为《宏伟计划》的比较系统的欧洲整合方案。他主张把欧洲重新组织成15个实力均衡的国家,各国派出代表组成总理事会,在武力支持下行使仲裁权力。17世纪末,英国人威廉·佩恩又提出了建立欧洲议会的主张,希冀通过这种形式的联合来实现欧洲和平。进入18世纪后,法国的圣·皮埃尔神父曾发表《欧洲永远和平方案》,提出了建立“欧洲邦联”的设想。他主张欧洲国家之间缔结一个永远的盟约,服从共同的法律,并以武装军队来保证贯彻执行。后来,法国着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和伏尔泰也都极力倡导欧洲统一的思想,主张在契约的基础上建立欧洲主权国家的联邦。德国的着名哲学家康德则呼吁在共和制的基础上创立“自由国家联盟”,以实现永久和平。19世纪初,拿破仑试图把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成果推及到全欧洲,采用武力扩张的办法建立一个以法国为中心的统一的欧洲体系。19世纪中叶,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亦发出过振奋人心的建立“欧洲合众国”、用“选票代替炮弹”的呐喊。然而,这一绵延几个世纪的统一欧洲的美好愿望,在各国统治者巧取豪夺的争战中,始终难以变为现实。进入20世纪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资产阶级大肆宣扬民族主义、沙文主义观点,诱迫各国人民参战厮杀,为资产阶级火中取栗,把欧洲各国乃至其他大洲的国家再一次推入血雨腥风的战乱之中。然而,这时仍有一些资产阶级的思想家热衷于鼓吹实现欧洲统一、建立欧洲联邦、以此来保障永久和平的论调。

  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国家的有些社会民主党人也打出了建立“欧洲联邦”的口号,认为这一口号有助于促进停战、实现和平。当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也有条件地接受了这一口号。1914年9月28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发布了列宁起草的第一个对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态度的正式宣言--《战争和俄国社会民主党》。该宣言指出:“欧洲社会民主党人当前的政治口号应当是建立共和制的欧洲联邦。但是,与只要能把无产阶级卷入沙文主义大潮流什么事情都可以‘答应’的资产阶级不同,社会民主党人将要阐明:如果不提以革命推翻德、奥、俄三国的君主制度,这个口号便完全是欺骗的和毫无意义的。”[1]4081915年2月14-19日,根据列宁倡议在伯尔尼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国外支部代表会议,会议就“欧洲联邦”口号问题展开了热烈争论。不过这次会议并未就此作出明确决议,而只是说由于会议仅仅讨论了“欧洲联邦”口号的政治方面,因此,会议“决定把这个问题推迟到报刊上讨论了这个问题的经济方面之后再来解决”。[2]1915年中开始,列宁在伯尔尼集中精力对帝国主义经济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他从德、英、法文的148本书籍和49种期刊中的232篇文章中,作了约50个印章共65万字的摘录、提要、笔记等,为写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做了准备。经过这一研究后,列宁对“欧洲联邦”口号有了新的看法。

  二、列宁对欧洲联邦口号的看法

  1915年8月,列宁专门写了《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详细分析阐明了他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概括列宁对“欧洲联邦”问题的总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思想。

  第一,从政治方面来说,或把“欧洲联邦”只作为“当前的政治口号”而言,是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是可以接受并加以宣传的。但是,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提出这一口号与资产阶级不同。各国资产阶级是打着建立欧洲联邦的旗号,“把无产阶级卷入沙文主义大潮流”,来实现其对外扩张和称霸欧洲的目的。而无产阶级政党把建立欧洲联邦作为政治口号,一是主张“建立共和制的欧洲联邦”,强调必须“以革命推翻德、奥、俄三国的君主制度”,这样,这个口号才有意义;二是把这个口号看作是“真正民主的政治改革”、“尤其是政治革命”的口号,将其视为促使社会主义革命早日到来的基础。所以,列宁认为,在对“欧洲联邦”口号“作政治评价的范围内”反对这样提出问题,认为它会模糊或削弱社会主义革命口号,那是完全错误的。列宁指出:“真正民主的政治改革,尤其是政治革命,无论何时,无论在何种情形和何种条件下,都不会模糊或削弱社会主义革命口号。相反,它们总是在促使社会主义革命早日到来,为它扩展基础,吸引更多的小资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群众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另一方面,政治革命在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不能把社会主义革命看作是一次行动,而要把它看作是一个充满剧烈的政治和经济动荡、最尖锐的阶级斗争、国内战争、革命和反革命的时代。”[3]因此,列宁认为,“同以革命推翻三国最反动的君主制度(以俄国君主制度为首)联系起来提出的共和制的欧洲联邦这一口号,作为一个政治口号是无懈可击的”。[1]552

  第二,从经济内容和经济意义上来说,即从帝国主义的经济条件来看,“欧洲联邦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是无法实现的,便是反动的”。[1]552列宁分析说:(1)资本已经变成国际的和垄断的资本。世界已经被少数几个大国即依靠大规模掠夺和压迫其他民族而强盛起来的国家瓜分完毕。欧洲四个大国英、法、俄、德所占领的殖民地差不多占全球面积的一半。此外,它们还对中国、土耳其、波斯等进行强盗式的分割,将其沦为半殖民地。这些大国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进行大规模的剥削、掠夺和压迫。谁认为帝国主义国家能够放弃殖民地、放弃势力范围、放弃资本输出,谁就是把自己降到牧师的水平。(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建立欧洲联邦,就等于缔结瓜分殖民地的协定。这种瓜分只能是“按实力”来进行的,而实力是随着经济发展的进程而变化的。1871年以后,德国实力的增强要比英法快两三倍,日本要比俄国快十来倍。这些实力迅速增强的国家,不满意于旧的殖民体系,它们要从侵占殖民地较多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手里去争夺更多的殖民地,而这种争夺必然要诉诸战争。战争是私有制基础的直接的和必然的发展。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各个经济部门和各个国家在经济上是不可能平衡发展的。除工业中的危机和政治中的战争以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恢复经济遭到破坏的均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想建立欧洲联邦是无法实现的。(3)即使通过工业中的危机和政治中的战争,恢复了各大国之间的相对均势,使资本家之间和大国之间缔结暂时的协定成为可能,从而建立起欧洲联邦,那么,这种协定或联邦的内容也仅仅是共同镇压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共同保卫已经抢得的殖民地而不让实力快速增强的日本和美国夺走。在现代经济基础上,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建立欧洲联邦就等于把反动势力组织起来去阻碍民主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所以,这种欧洲联邦是反动的。

  第三,从未来发展趋向来说,无产阶级应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世界联邦,列宁认为:在共产主义的彻底胜利使一切国家包括民主国家完全消灭以前,无产阶级应争取建立的是世界联邦,而不能仅仅是欧洲联邦。这种世界联邦是同社会主义相联系的、各民族实行联合并共享自由的国家形式。不过,列宁进一步指出:即使是“世界联邦”口号,如果只是把它“当作一个独立的口号”提出来,也未必是正确的。一是因为,“它是和社会主义交融在一起的”。其意是说,只是孤立地讲建立世界联邦,而不将其与争取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联系起来,这种世界联邦就还是资产阶级可以接受并一直宣扬的东西。二是因为,这样做,“会造成一种曲解,以为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一个国家内获得胜利,并且会使人曲解这样的国家和其余国家之间的关系”。根据列宁分析,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该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这就是说,不会是所有国家先结成世界联邦,而后再共同获得社会主义的胜利。而首先获得社会主义胜利的国家,无产阶级既然剥夺了资本主义并在本国组织了社会主义生产,就会奋起同其余的资本主义世界抗衡,而不会与之结成什么世界联邦。列宁说:“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而获得胜利的社会所采取的政治形式将是民主共和国,它将日益集中该民族和各该民族的无产阶级的力量同还没有转向社会主义的国家作斗争。没有无产阶级这一被压迫阶级的专政,便不可能消灭阶级,没有各社会主义共和国对各落后国家的比较长期而顽强的斗争,便不可能有各民族在社会主义下的自由联合。”[1]554这段话明确告诉人们,只有在各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条件下,才可能建立起各民族自由联合的世界联邦。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列宁得出结论说:欧洲联邦口号是不正确的。由此,既抨击、否定了资产阶级鼓吹建立欧洲联邦的设想,也最终澄清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这一问题上的模糊认识,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不能以“欧洲联邦口号”作为自己的行动指针。

  三、对列宁欧洲联邦观点的现实思考

  虽然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把欧洲联邦作为“当前的政治口号”,将其视为促使社会主义革命早日到来的基础,是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是可以接受并加以宣传的;但是总的来看,列宁对欧洲联邦口号是持否定态度的。列宁的最基本观点是:从帝国主义的经济条件来看,欧洲联邦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是无法实现的,便是反动的。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和国际局势的变换,在现时期,再反观列宁关于欧洲联邦的看法,不由得使人们产生了疑虑,列宁的观点对吗?还能站得住脚吗?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欧基于联合自强的需要,逐步建立起欧洲共同体,推行经济一体化。主要包括:建立关税同盟,在欧共体内部逐渐削减直至取消关税,实现商品自由流通,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动;对外则确定共同的外贸政策,筑起统一的关税壁垒;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创建“欧洲货币单位”和“欧洲货币基金”;此外还实行了共同的农业政策、渔业政策、运输政策、能源政策、科技政策等。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欧共体也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谋求政治一体化,将欧共体打造成一个“超国家”联邦实体。成员国就重大国际问题进行定期磋商,协调对外政策,努力做到在国际上“用一个声音说话”。欧共体还积极进行加强防务合作,构筑不依赖于美国的独立的共同安全防务体系。为适应政治一体化的需要,欧共体还相继建立了欧洲理事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欧洲银行等重要机构。进入上世纪90年代,欧共体发生了新的蝶变。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11月1日,该条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这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进程进入一个全新发展阶段。较之于欧共体,欧盟不仅扩大了规模,成员国已达27个,使之更具有全欧洲的特性,而且在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单一货币、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内务司法合作等方面也都有了新的进展。欧盟已与世界上150多个国家确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在诸多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据此,有人乐观地认为,欧盟的成立与发展已经圆了绵延数百年的欧洲联邦之梦。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列宁关于“欧洲联邦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是无法实现的,便是反动的”这一说法错了呢?我们认为,不能这么说。列宁说过:“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1]375列宁的上述判断,是在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经济条件的历史范围之内作出的。评判列宁的观点正确与否,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不然的话,就会使列宁的观点成为一个完全抽象的论断,将其硬套在百年之后今天的国际局势上,那就会使之失去正确性。

  20世纪初期的国际局势是,世界已经被少数帝国主义大国瓜分完毕,帝国主义的存在是建筑于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进行大规模的剥削、掠夺和压迫之上的。在这种情况下建立欧洲联邦,就等于各帝国主义国家缔结瓜分殖民地的协定。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不满意于旧的殖民体系,要求按实力变化重新瓜分世界。它们要从侵占殖民地较多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手里去争夺更多的殖民地,由此必然会诉诸战争。正是基于这种情况,列宁认为想建立欧洲联邦是无法实现的。再者,列宁在那时也没有完全否定建立欧洲联邦的可能性。他在作了上述分析后接着指出:“当然,资本家之间和大国之间缔结暂时的协定是可能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建立欧洲联邦,作为欧洲资本家之间的协定,也是可能的”。[1]553不过,列宁认为,有可能建立的这种欧洲联邦,从其目的来说,也是为了共同镇压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共同保卫已经抢得的殖民地,是把反动势力组织起来去阻碍民主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所以这种欧洲联邦就内容来看只能是反动的。由此可以看出,列宁的分析,客观而辩证。在当时的历史范围内,得出这样的认识是无可非议的。

  历史发展到现在的21世纪初期,欧盟的建立及其所展现的发展业绩,则是在大为变化了历史条件下而成就的。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汹涌澎湃地推进,帝国主义的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土崩瓦解。新独立的民族国家作为第三世界这一新生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并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资本主义列强为争夺殖民地而开战的基础条件已不复存在。其次,随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遏制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全球利益,也需要加强联合与协作。再次,二战后欧洲一直在美国的操控下,依照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形势,这有悖于欧洲自助自强的发展意愿,这也使欧洲摆脱美国控制、寻求联合自强的呼声愈见高涨。最后,到20世纪末,随着东西方冷战的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各国之间在诸多领域的联系愈加密切,求和平合作,谋发展共赢,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攻势和对外战略选择。这样的历史进程,这样的时代特征和国际环境,重新唤起了建立欧洲联邦的热望,也成就了欧洲联盟的创设。所以,从欧共体到欧盟,是顺时势、合时潮的必然产物。当然,现在的欧盟还并非欧洲人追梦的欧洲联邦,离他们的欧洲联邦设想还有很大距离。它在内部联合的程度、机制以及运作方式、成效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缺陷。要实现欧洲联邦的理想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不能苛求列宁在近百年前就能作出合乎现时代国际局势的关于欧洲联邦问题的论说。恩格斯说过:“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4]列宁依据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的经济条件而作出的“欧洲联邦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是无法实现的,便是反动的”这一论断,就是在他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能够达到的最好认识程度。我们不能因为今天欧盟的出现而认为列宁当年不该这么说;也不能因为列宁当年这么说过而对欧盟的创建持否定的态度。同时,还应看到,列宁对国际问题的分析,总是站在国际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立场上,以服务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目的的。离开这种阶级分析,来评判列宁关于欧洲联邦的观点正确与否,也不能对之作出正确的理解。所以对列宁关于“欧洲联邦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是无法实现的,便是反动的”观点,既不能作超历史的解析,也不能作超阶级的解析。

  如果我们仍然像列宁那样,站在国际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立场上,以服务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目的,来看今天的欧盟;我们理应认识到,欧盟在当今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中除了发挥着一些积极有益的作用外,也不可避免地仍带有列宁所说的阻碍“民主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反动”倾向。因为欧盟虽然也扩纳了一些实力并不太强的中小国家,但其实际权力还是掌控在几个资本主义强国手中,这些国家由来已久的殖民情结和强权意向并未消除。它们极力维护自己在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中的强势地位,不愿改变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那些不公正不合理的旧规则;它们对外着力推行自己的制度模式和价值观念,处心积虑地干涉他国内政,动辄对别国进行这样那样的制裁,甚至还对不合自己意愿的主权国家以武力大打出手;它们仍视社会主义制度为异邪之物,既对之进行诬蔑诽谤,又千方百计地推行遏制打压乃至颠覆演变的战略。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对来自欧盟的这种挑战和攻击感受甚深。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与欧盟开展正常的交往关系,又要认清它的资本主义实质,防范、抵制、反击它对“民主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阻碍和破坏作用。就这一方面而言,列宁当年对资本主义制度下欧洲联邦的评判观点,对我们仍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63.

  [3]刘从德,顾训宝。探析学界围绕列宁“一国首先胜利”思想展开的几点论争[J].贵州社会科学,2012(04):34-3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7-338.

  作者简介:王盛辉、李爱华,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