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首页  >  政策研究  >  学术论文

农村流动儿童在城市的生存状况和城市适应能力

作 者:韩嘉玲       来 源:中国社会学网
  

  很高兴今天有机会来和大家分享我们这个十年的行动研究,刚好有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来总结在社区的行动研究,我们的题目是“流动儿童与城市社区服务的行动研究”。首先是有关于流动儿童的背景,这一部分李实老师、春光他们都谈到了这个背景,随着流动人口的规模越来越大,从1亿增加到1亿4735万的,流动儿童的规模也不断的增大,五普数据0-18岁流动儿童有1982万,根据2005年1%的调查增加到了2533万,增加比例是非常高的,流动人口规模继续增长,而且增长势头很高。因为有人说留守儿童是很大的蓄水池,可以不断往流动儿童这一方面放,所以未来增长还是很大的趋势。第三个趋势是随着流动儿童在城市的生活,他们也倾向了自留时间越来越长,而且具有移民倾向。

  根据我自己在2000年北京社区的调查,在2157名儿童中,2000年中北京出生的流动人口是5%,但是到了2005年已经达到了16.2%,这是一个小样本,但是也可以证明这个趋势。很多流动儿童平均流动年龄是3.6年,如果是一个8岁或者是9岁的儿童,他们在北京生活的时间将超过在家乡生活的时间。

  现在教育部用了一个比较准确的名称,农民工随迁子女,但是这个名称也有一个问题,因为后来有人说非常准确的这个名字成为了上学障碍的一个缺口。这里我为流动儿童定的定义是18岁以下,随着父母亲和亲戚离开户籍所在地,没有现在所在地户籍的儿童。这里面不包括所谓的流浪儿童的。这里的社区是北京大的城乡结合处社区。

  我谈一下这些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面临的障碍和生存状况,主要分成四个部分:教育、健康、住房和环境、社会保护。

  教育

  流动儿童的教育基本上是从2000年以后普遍受到大家的关注,都谈到了流动儿童入学难,但基本上可以受到基础教育,他们的入学率很高,但是面临了入学里面的一些困难,但是从入学率来说,现在普遍使用的一些数据,都是不同样本的一些比较,所以是有问题的,基本上他们和农村儿童上学的情况我觉得是差不多的。随着2001年以后两为主,流入地政府为主、公立学校为主以后,流动儿童逐渐进入公立学校念书,特别是在一些省会城市比较高,大城市比较困难,北京基本上能够达到60%的流动儿童在公立学校念书,大概还有40%左右在打工子弟学校,虽然逐渐的进入到公立学校,但是打工子弟学校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现在面临一个新的问题,虽然流动儿童长大,又面临了义务教育以后的后教育,大家都知道我国的高考制度,如果他们要留在北京继续上高中比较困难,由于他们不能在北京上高中,也影响了他们在初中时的选择,往往到了小学六年级时,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很多家庭都会根据孩子上学情况来选择是否留在城市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学龄前儿童他们的保育问题也是亟待被关注的问题。教育的部分我再多谈一点,他们基本上能够入学,可是还是存在很多的障碍,存在一些什么样的障碍呢?比如刚才我们说到进入公立学校的门槛比较高,必须五证齐全,有些地方甚至规定了更多的证,这些证常常是流动人口特别是在非正规行业家庭没有办法提供的。而且有些学校要求要考试,这些东西都成为了进入公立学校的门槛。大家都知道公立学校其实有很多的隐性费用,这不只是针对流动人口家庭,对很多城市家庭也是非常大的负担,这是根据国家统计局2006年的调查,一个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里读书平均学费支出达到2450万,占到家庭支出五分之一,是非常高的一个支出之一,这也成为了他们上学难的一个方面。虽然打工子弟学校也接收了很多的儿童,但是他们学校和公立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等等都有非常悬殊的差距,这也是教育不公平的一个表现。

  接下来是两为主政策为什么没有办法得到落实,虽然国家一再强调要进入公立学校,但为什么公立学校和地方政府还是不愿意接受流动儿童呢?这是和教育保障体制,以现有户籍为主的这样一种教育经费的分配体制,最后使得流入地政府往往采取一些隐性抵制的方式限制他们进入学校。所以我不再讲打工子弟学校有什么样的优越性,使得他们可以继续办学。

  健康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率低于城市儿童,他们生长的迟缓率、营养不良、营养性贫血低与城市儿童。他们在城市中看病费用很高,往往不进入公立医院,往往是回到老家看病,当然这也和他们缺乏“一老一少”部分,对非户籍儿童没有办法纳入,除了非常少的城市,深圳和镇江是非常有限的接受了非户籍儿童。

  居住条件。

  这也影响到了他们生活,非常狭小的住房,住房条件不好,也给儿童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

  儿童保护。由于家长工作非常忙,在儿童缺乏照看中,流动儿童意外事件比较严重,海淀区80%意外伤害儿童都是流动儿童。2004年昆明城乡结合处的流动儿童成为人口被拐卖的主要儿童。同时,因为流动儿童因为辍学的关系,更会比较早的进入市场。同时流动儿童也会被排除在社区之外。有次我们问小孩子,你对北京什么看法?他们说,北京很小。其实为什么北京很小,是因为他所接触到的北京范围,因为他们常常被排除在北京的社区外,所以他的感觉是北京很小,这是他们被排除在社区的活动。还有由于打工子弟学校和家长,传统观念还是不打不成器,他们常常也会遭受到一些家庭暴力和学校暴力。

  我们从99年开始,我们在流动人口的社区中做了一系列调查,探索在社区层次的模式。

  (图)提供社区平台。流动儿童制作黑板报。提供一些社区课堂。第二课堂(电脑课)。丰富的课外活动。学生自己当小老师。由于社区资源中心是很小的一个,所以尽量利用社区的资源,在水泥墙上写东西,之后可以擦掉还可以继续用。儿童参与社区管理,这个图书室就是由他们自己来管理的,借书板是他们自己做的,这是他们自己制定的一些社区管理的原则。他们参与了社区有关环境的保护活动。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探索一个从社区层次对流动儿童的服务,希望他们能够更好的融入城市的生活。谢谢!

  作者简介:韩嘉玲,北京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声明:本文根据第一届中澳学术会议论坛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