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首页  >  政策研究  >  学术顾问

要注重和加强社会景气和社会信心的研究

作 者:李汉林       来 源:

  【核心提示】在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出现问题与紧张的时候,我们却缺乏相应的监测和分析工具,使我们长期以来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处于一种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境地。为了摆脱这种在把握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被动局面,使我们能够在社会发展的事实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判断、分析与选择,对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进行持续监测与研究成为必然。

 

  一、我国的社会发展和变迁需要持续监测

  目前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欣欣向荣”与“严峻挑战”并存的中国。人们主观感受到的“欣欣向荣”主要还是我们国家宏观的经济增长。经过30多年来的改革,我们国家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二,人均GDP也迈过了4000美元的门槛,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齐头并进,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私人产品短缺状况得到根本改变。人们主观感受到的“严峻挑战”主要来自社会发展滞后所带来的结构性紧张,这主要表现在,公共产品短缺矛盾突出,贫富差距拉大,“权利”与“权力”、“维权”与“维稳”、“上网”与“上访”相互博弈的现象日益增多,老龄化加速,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社会矛盾冲突和群体利益冲突频发,利益格局固化等一系列问题正在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发展与急剧变迁过程中不可避免遇到的问题愈来愈多,也变得愈来愈严重。

  当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试图用经济景气监测的方法来解释和分析出现的问题,以便我们能够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积极应对。但是在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出现问题与紧张的时候,我们却缺乏相应的监测和分析工具,使我们长期以来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处于一种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境地。为了摆脱这种在把握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被动局面,使我们能够在社会发展的事实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判断、分析与选择,对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进行持续监测与研究成为必然。

  二、社会景气和社会信心监测的内容、作用和方法

  1.社会景气和社会信心监测的内容

  社会景气主要是指人们对他们目前所处的社会结构环境良好与否以及是否得到改善的一种主观感受,这些感受可通过人们的满意度水平、相对剥夺感状况和对政府的信任程度进行测量。社会信心则主要是指被访者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对物价、教育、社会保障、治安、食品安全、社会公平公正、就业和社会风气等宏观层面以及对个体的收入、住房、工作、健康、发展机会等微观方面的主观感受进行综合判断后得出的对未来发展前景的看法和预期。

  我们认为,从满意度、相对剥夺感和对政府的信任度三个方面入手,可以比较清楚地感受到一个社会的景气状况。因为,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主观感受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宏观的社会政治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对自己、对组织与社区、对国家与政府满意不满意的主观感受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一个国家与社会的稳定水平以及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发展程度。

  尽管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都是人们对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在宏观与微观层面上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但是两者之间一个最根本的区别是,社会景气研究的是人们对目前社会环境的主观感受与看法,而社会信心则是在人们对目前社会环境的主观感受与看法的基础上分析人们对这个社会未来发展的预期。

  2.社会景气和社会信心监测的作用

  通过社会景气的分析,可以使我们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来把握,国家的一些制度安排在哪些方面取得成绩,一些政策的制定与贯彻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使我们的研究者能够在这些社会事实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使我们政策的制定者也能够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相应地调整制度安排,使人民更满意,社会更景气。很多国家的发展历程反复说明,一个充满矛盾与冲突的社会,也是人们的满意度处于较低水平的社会,很可能是一个不稳定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对自己政府信任度不高的社会。

  社会信心折射出来的则是人们对国家未来社会发展的预期,反映的是人们对未来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期待和希望。中国与世界社会发展的历史反复地证明,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困难与曲折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这个国家的人民对未来的发展失去信心,丧失希望。一个对未来没有信心与希望的民族不可能推动这个国家的社会发展,在这种状况下,政府的行为就很容易受到人们的质疑,其合法性地位也一定会受到严峻的挑战。所以,认真地研究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对于我们提高执政能力,搞好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3.社会景气和社会信心监测的工具和方法

  目前,我们国家对经济形势的监测和未来预测已经有一套较为完备的体系,而对社会发展状况的监测还没有专门机构进行系统的研究。我们在十多年前曾提出要对“社会景气”进行研究的设想,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被搁置。最近,我们了解到,从2009年开始,欧盟许多成员国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问卷,其研究成果已经成为了研究者和政策分析与制定者的重要“社会事实”基础。

  正是基于这种情况,经过多年的理论与方法准备,从今年开始,我们通过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开展“中国社会景气指数”和“社会信心指数”研究。我们期望,通过这样的研究,不仅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目前中国社会变迁与发展的形势,而且可以与经济景气指数“相得益彰”,更为全面地把握我国经济社会的运行状况,使我们的政策制定有一个全面、可靠的数据基础。

  三、社会景气和社会信心试验监测成功后的政策思考

  1.社会景气和社会信心监测的成功尝试

  我们对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的数据分析表明:目前中国社会景气指数为63,社会信心指数为75,人们对未来的发展预期较好。其中,宏观层面的社会信心指数为72,微观层面的社会信心指数为78,均处于较好水平。如果将社会景气指数与社会信心指数分别划分为三个层级,表示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的水平状况(0—33表示“较差”,33—66表示“一般”,66—100表示“良好”),结果显示,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明显好于对现状的评判。这些数据的结果从一个侧面说明,尽管人们对目前社会方方面面的状况有诸多的不满意,但是,人们对我们这个国家未来的改革与发展仍然充满了期待和希望,这可能是我们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社会条件与基础。

  又比如,我们的数据还显示,人们对社会景气的总体评价,经常在网上论坛、博客、微博等发表评论或转发消息的受访者比不经常上网者要低,两者之间相差约1个数值。我们同时发现,与主要以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方式获取信息的受访者相比,那些主要以网络、手机信息等现代媒介为主要信息获得方式的受访者对社会景气的评价明显要低,两者之间相差约2个数值。这起码可以说明,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对人们行为与主观感受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中国目前确实存在着两个舆论场,如果我们只关注一个而忽略另一个,并以此作为我们研究与实施制度安排的依据,都会对我们的行为造成偏颇和失误。

  试验监测的成功表明了社会景气和社会信心监测的实际效果和意义。

  2.建立社会景气和社会信心监测长效机制的政策建议

  首先,要像重视对经济景气的研究一样来重视对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的研究。现在已经到了不能单纯靠以往的经验来解决社会问题的时候了,需要我们在科学方法和研究数据基础上来制定我们的社会政策,拿出正确的解决办法。

  其次,要在相应的研究机构设立课题,按照中央和地方两个不同的层次,系统地、长时间地跟踪和研究我们国家的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使我们对国家的社会发展状况能够有一个直观清晰的判断,对社会发展的趋势有一个动态的监测。

  最后,要加强科研经费的投入,使这项研究能够持续地做下去。要加强科研机构与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与合作,使研究的成果能够很快地反映上去,变成政府决策的社会事实基础。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