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来 源:新华日报
伴随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基础设施负荷加重,对城镇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考验。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城镇灾害风险,我们要转变管理思路,努力从依靠行政手段转向依法减灾,从直接救灾转向风险管理,从分散控制转向机制协调,从灾后救助转向灾前防范,让我们的城镇更加安全。
完善城镇综合减灾机制
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各地、各部门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增强底线思维,加强事前预防,全面排查灾害风险隐患,落实各类应急预案,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要以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为契机,深入推动开展科普宣教活动,积极推进防灾减灾教育“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企业、进学校”,广泛组织开展救灾应急演练,努力增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编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各地、各部门要把综合减灾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加强灾害风险评估、监测、防范和处置,有计划地开展综合减灾工程建设、防灾减灾演练活动,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最大可能促进综合减灾能力的提升。要坚持科学规划城镇布局,根据当地的水土资源、地理环境、地质构造等统筹考虑城镇规划问题,促进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
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在综合减灾布局上,各地要根据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尽可能结合城市现状和人文条件优化布局,努力加大防灾减灾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城镇防灾减灾指挥中心、临时和永久避难场所、应急生活保障系统等体系工程,着力解决公共设施建设滞后造成的城镇灾害隐患,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整合城镇综合减灾资源
加强区域间合作协调。要建立区域性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系统和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协调机制,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积极推进社会资源共享、生态环境共保、灾害防御协同的区域防灾减灾合作模式。要努力建立苏北、苏中、苏南的防灾减灾合作机制,实现综合减灾工作全灾种、全方位、全过程联合应对,提升全省防灾减灾工作整体水平。
推动减灾投入的整体均衡。努力消除政策分割、信息阻塞、手段单一现象,合理配置减灾资源,实现灾种治理的全覆盖和减灾投入的整体均衡。要加强灾害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优化投入主体结构、环节结构和公共投入结构,减少减灾资源的重复配置,务求取得最佳的综合减灾效益。
加强灾害预测预警体系建设。及时了解灾情的时空分布,掌握灾害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灾害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置。建立并完善以减灾委协调,农委、水利、气象、地震、国土资源等部门组成的联合监测机构,建设灾害风险监测预警、救灾管理等信息共享系统,科学整合灾害管理资源,提高灾害应对的综合效益。
发挥基层综合减灾关口作用
强化基层政府的责任。预防和应对灾害风险的关键环节在基层,灾害处置的第一现场也在基层。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是城镇综合减灾的关键。各地要认真制订县和县以下城镇综合减灾规划,加强综合减灾工作组织体系和预案执行体系建设,确保基层综合减灾工作机构到位、人员到位、职责到位。
突出社区减灾主体作用。社区是城市减灾的前沿阵地,担负着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进行灾害救援的职责。社区减灾救灾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的安全。各地要以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为抓手,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演练活动,充分利用社区各类防灾资源,制定和实施社区防灾规划,增强社区应对各种灾害的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社区灾害风险。
建立过硬的减灾救援队伍。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演练,组织开展经验交流、培训骨干和志愿服务等工作。建立过硬的减灾救援队伍,组织开展综合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培训,确保每支救援队伍中都有会指挥、识灾情、知逃生、懂救护、能保障的专业人才,使他们在各种灾害来临时都能从容应对,既能救护群众,又能保护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