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首页  >  政策研究  >  热点争鸣

从大学生就业意向看体制改革

作 者:卢现祥       来 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年03月25日
  
  近日,哈尔滨市448名事业编制环卫工人正式走上工作一线。他们之中本科学历者占81%,还有7人拥有研究生学历。有考生坦言,真正的吸引力不在环卫工作,而是可以有事业编制。本科生、研究生去当清洁工,若不考虑他们的动机,则是一种好现象。因为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若考虑他们的动机,却又有点令人担忧。从人力资本投资来看,本科生、研究生去当清洁工太奢侈了点。同样,我国76.4%的大学生愿考公务员。而国外大学生愿意当公务员的比例,新加坡为2%,美国为3%,法国为5.3%;日本求职意向当中,公务员位居53位;在英国,公务员被大学生排入20大厌恶职业榜。

  为什么我国这么多大学生愿意当公务员?其实,我国公务员的正式收入(工资单)并不是很高,不至于引致76.4%的大学生考公务员。这当中有使大学生趋之若鹜的其他原因。公务员的收入除了正式收入外,还有工资外收入。工资外收入(灰色收入、实物收入、在职消费、关系资本等)到底有多少,不好估计。而且,当公务员除了为自己带来好处外,还可给子女带来好处。如李宏彬主持的调查发现:父母的政治资本对高校毕业生第一份工作的工资存在显著正向的影响,公务人员子女大学毕业生的起薪比其他人高出13%(约280元/月)。在劳动力市场,公务人员子女大学毕业生有显著的工资溢价情况。

  正如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布坎南所言,如果政府职位的薪酬和额外收入包含经济租金,且这些薪酬和额外收入高于私人部门类似职位的待遇,潜在的政治家和官员将会花费大量的资源来谋取这种政治职位。我国的精英想当公务员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历史上的科举制在一些国外学者看来,就是一种典型的寻租制度。

  大多数大学生想当公务员,这表面是一个择业的选择结果,但从深层次看,它是社会的风向标,反映出我国经济社会体制中不健康、不完善的一面。把社会精英都集中到行政管理部门,不利于国家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因为不同制度安排下,人们的选择不一样。个人正是在制度限定范围内,参照制度提供的相关信息,做出自己理性(包括择业)的选择。如果特定的制度安排鼓励人们从事发明创造和生产性活动,经济就会持续增长。如果这种制度为人们提供的是不良刺激(如从事寻租活动更为有利可图),那么非生产性活动就会盛行不衰,经济也会走向停滞和衰退。

  欧美国家大学生当公务员的意愿低,是因为政府有意通过制度或政策限制公务员的工资和福利。其目的就是避免大量精英涌入公务员队伍,把他们留在社会上搞实业、创造财富。如在丹麦,对公务员的差旅费限制非常严格,出差一天以内则按小时补贴,在有公共汽车的地方不得乘坐出租车。此外,在欧美国家,公务员违法了,受到的处罚比一般老百姓要重。在这种环境下,当公务员的意愿就不强烈了。可以推论的是,如果我国大学生当公务员的意愿很低(占比在10%以内),那么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就差不多完成了。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