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首页  >  政策研究  >  热点争鸣

程恩富:破解低消费率之谜

作 者:陈叶军       来 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应当说,消费问题不仅关系到生产的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关系到我国整个经济发展方式对内对外转变成功与否。近年来消费不足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很多矛盾都与消费领域的问题有关,或者说都直接地反映在消费领域中。面对我国消费率长期低下、经济失衡严重的现实状况,亟需探讨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理论和对策。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程恩富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我国消费不足对经济长期持续和平稳增长具有很大影响。只有认清消费不足的原因,才能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对我国消费率低下现状的判断

  记 者:我们知道,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程教授,您对我国消费率的现状是如何看的?

  程恩富:过去5年以来,我们已认识到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外贸来拉动是不行的,因而一再强调要靠消费来拉动。我们经常从报纸上看到,我国居民的收入在增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也在快速增长。这样的报道固然可以部分反映我国消费总规模的扩大,但也容易使社会公众产生误解。首先,居民收入的增长并不等于消费的增长,两者是有区别的。其次,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也并不等于居民消费的增长。实际上,除了居民消费之外,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不仅包括消费品生产企业单位与事业单位的购买,还包括城乡居民建筑用的建筑材料,而后两个部分并不包括在居民消费之中,就是说,这两个指标同样是有区别的。

  如果进行客观和科学的对比,可以说,我国消费率要低于世界水平,并且消费率还呈下降趋势。一般来说,当今世界多数发达国家的消费率都介于70%-86%之间,且一直处于高位稳定或略有提高的趋势。与发达国家比,我国要低20多个百分点,已处在低于50%的危险水平。如果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比,我国消费率平均水平也低得多。印度消费率近年来虽然有所下降,但绝大多数年份一直稳定在70%左右。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整个社会的消费率处于下降趋势,但这种下降主要反映在居民消费的萎缩上。可以说,最终消费率过低主要是由居民消费率过低所导致,实质上反映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在居民消费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持续下降。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增产不增收的情况越来越突出。本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就不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恶化,更抑制了我国大多数人口的消费能力。

  我国消费不足的两大消极影响

  记 者:无论是理论上还是从现实来看,消费不足对经济长期持续和平稳增长都是不利的。消费率低下有哪些负面影响?

  程恩富:我国目前消费率低下的负面后果很多,至少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消费率下降导致总需求长期失衡。众所周知,投资、消费和出口之间保持合理比例,是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消费率下降和消费不足,必然会打破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平衡,首先就是打破国内总需求的平衡。一方面,在国内总需求中,最终消费的增长大大地滞后于资本形成的增长,实质上会导致资本形成贡献率高于最终消费贡献率,并使得固定资本形成上升为国内需求的首要因素。相应地,居民消费退居需求的第二位因素。另一方面,近年来的国内消费不足,也迫使国内生产的外向性程度增强,直接导致我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增长快于国内总需求的增长。这意味着国内总供求已由过去的基本均衡转向失衡,使我国对外部需求的依赖性增大。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国内存货增加率的上升态势反映出来。而且,如果没有净出口来平衡国内供大于求的差额,这种存货增加率还会大大提高。特别是一旦国际经济不景气,外部需求严重下降,将进一步加重我国国内总供求的失衡。

  二是消费不足导致国内产能大量过剩。在目前国内高储蓄、高投资的局面下,消费长期不足使国内多数行业的产能形成了过剩。产能过剩的结果,一方面是形成大量的无效投资,导致重复建设严重,从整体上降低了投资效率,使经济增长后劲乏力和难以持续,并成为阻碍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因素之一,制约了我国国际分工层次的提高。另一方面,在投资主导增长方式下的产能过剩,使我国的产业集中度低、同质化产品竞争加剧,并引发国内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客观地看,西方金融和经济危机发生后,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并稳定了经济增长,但却使原先已经存在的产能过剩现象进一步加剧。不仅从微观层面,更从宏观层面对我国的经济长期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从微观上说,产能过剩已经使得国内一些企业的库存增多,产销率下降,很多企业开工不足,资源闲置浪费严重。其必然后果是企业的经营成本上升,亏损增加。目前长三角和珠三角很多企业已经面临持续经营的困境便是证明。从宏观上说,产能过剩会直接影响到物价总体水平的稳定,导致银行不良资产上升,从而可能成为通货紧缩和金融风险增大的诱因,增加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此外,产能过剩还使得企业投资预期和居民消费预期下降,影响国内就业和社会稳定。总之,对消费不足的负面作用,我们要客观地评估并加以应对。

  我国消费不足的四大原因

  记 者:从根本上解决消费率低下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搞清我国消费不足的原因。我国消费率低下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程恩富:我认为,目前我国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个原因是我国的高储蓄率。高储蓄、高投资是亚洲国家经济增长中的一个共同特征,但在我国这一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已有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经济特点之一,是都容易产生“高储蓄——高投资——经济增长”这一循环,除非真正落实民生取向的科学发展观。

  此外,由于我国投融资体制的缺陷和创新不足导致的产业升级步伐缓慢,也导致了银行的存贷差过大,形成资金大量闲置。值得指出的是,我国银行资金的大量过剩约从1996年就已开始,而后逐年增加,“双顺差”实际上形成了外资利用中资的局面。在片面强调招商引资的政策环境下,外资进入中国后容易产生“挤出效应”而非“溢出效应”,即产生“鲨鱼效应”而非“鲶鱼效应”,其排挤中资的结果是进一步压低中国的劳动力实际成本,进而降低国内的投资效率并迫使我国为维持高增长强化对投资的依赖。因此,在诸多维持高储蓄率因素的作用下,国内居民用于消费的支出被过度压缩,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第二个原因是分配问题。财富和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消费不足与财富和收入水平低下是直接相关的。但这里的关键问题不是在整体上分配蛋糕不够大的问题,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很快,社会财富总量的扩大是史无前例的。核心的问题是作为社会大众的劳动者的财富和收入增长缓慢,特别是初次分配中工资部分增长缓慢。如果不能大幅提高劳动者对改革成果的分享,就很难从根本上扭转消费率不断下降的趋势。

  在谈到分配问题时还必须特别指出,我国目前的分配失衡并不仅仅是收入分配问题,更需要考虑到资产和财富因素。我的看法是,家庭资产的贫富分化,导致家庭财富和收入的贫富分化,再导致消费水平的贫富分化。而家庭资产本质上就是产权关系,家庭资产的贫富分化根源来自于非公有制经济的过分发展,包括它的发展速度以及它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重的持续提高。由于这一原因,我国目前占总数10%的豪门家庭获取了全国57%的社会总收入,20%的家庭持有全国80%的银行储蓄。

  第三个原因是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降低。严格地说,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降低是前述两个原因的现象和结果。它一方面和高储蓄现象相关,另一方面也根源于收入失衡。

  从前者来看,我国高储蓄的背后还有深刻的体制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很快,但在急速市场化改革的同时,相应的保障制度却没有及时跟上,主要体现在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方面。这些领域原来都是由政府包下来的,而市场化改革的结果导致其大部分由民众自己承担,需要个人来掏越来越多的钱,致使居民被迫维持高储蓄。在这种被动储蓄下,社会中下层的人只能节减开支和压缩消费,因此,任何刺激消费的政策都不可能取得理想效果。从后者来看,大量财富集中于少数富人,只能加剧其对财富增值的追求,使我国高投资走势积重难返。而且,由于财富和收入分配的分化,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还呈现出了两个极端走势:一方面是富人对奢侈品和投资品的过度热捧,另一方面却是大量低收入群体购买力低下,一般性的生活消费品滞销。而投资品方面,房地产领域的泡沫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顽疾,甚至一些农产品也成为投资者热炒的对象,从而给中低收入者的消费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使普通居民消费倾向进一步降低。

  第四个原因是政府消费比例过高。一般情况下,最终消费率高低要受到经济总量和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限制,而在社会消费结构中政府消费如果过大,居民消费就会受到抑制。不幸的是,我国不仅从总体上看消费率在降低,从社会消费结构上看在居民消费下降的同时,政府消费却是大幅上升。

  政府消费之所以增长过快,背后起支撑作用的是我国可支配的财政收入增长过快。由于我国政府消费增长中有一部分是源于政府机构、人员的扩张和不合理支出的增加,因而不仅不能在长期中推动最终消费率的提高,反而是导致居民消费持续不足的一大原因。

  总之,高储蓄和高投资、由非公经济过度发展引发的财产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不公、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较低以及政府消费比例过大,是我国当前消费率过低、消费不足的四大主要原因。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扩大消费和内需的目的将很难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