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一次采访活动中,记者跟随我市心理健康专家贾炳军老师,为朝阳县乌兰河硕蒙古族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送去了一场主题为“培养积极心态、快乐健康成长”培养少年儿童自信心,教孩子们学会自信方法的心理健康公益讲座,从未接触过心理健康训练的近200名学生及家长受益匪浅。随后针对留守儿童的团体训练则让心理健康专家心情沉重,久久不能释怀。
心灵的宣泄:让留守儿童大声喊出“爸爸妈妈我想你”
留守儿童用画表现对家的幸福渴望
心理问题严重 缺少沟通是祸首
记者了解到,在这个地理位置还不算偏僻的乡级中心小学,有不到200名学生,其中有留守儿童10多名,他们中大部分孩子因父母一同外出打工,而跟随爷爷奶奶生活,极少部分为爸爸外出打工,妈妈在家带孩子。
学校将平时表现问题较多的10名留守儿童集中起来,请贾老师进行团体式训练,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体的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宣泄,在疏导中,孩子们表现出很多问题,有的表现为封闭寡言,不愿交流;有的表现为抢话多动、精力不集中,一解决问题就想用武力;有的表现为不配合、抵触情绪严重,根本不想提起爸爸妈妈;也有个别孩子表现良好,心理问题相对轻微。当心理健康专家提出让孩子们画出自己和爸爸和妈妈时,有的孩子说,想不起他们长什么样子、有的孩子把画完的父母撕得粉碎、有1名高个男孩和1名打扮社会化的女孩只是深深地低着头……
贾老师现场调查时了解到,10名孩子中,只有1名孩子的父母能做到每周给孩子打四五次电话,其余均打电话较少,有的偶尔打电话也很少与孩子沟通,只是大人之间互相了解一些情况,有的父母一年只在过年时回来一次,平时几乎不打一个电话,还有1个胳膊肘上掉了一大块皮、没有进行任何包扎或消毒处理的很小的一年级孩子,很少言语,只是一个人默默地坐着,他常年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父亲外出打工一年或几年回来一次,母亲离家出走杳无音信。贾老师发现,那些虽然长期见不到父母,但经常能与父母电话交流沟通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相对较轻;而绝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忽略了孩子的情感,平时跟孩子沟通较少,这样的孩子往往心理问题严重,他们表现为孤僻、不自信、人际关系敏感、有的不懂倾听、不会沟通、有抑郁情绪、甚至有暴力倾向……
心理健康专家指出,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以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心理发展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外出打工的父母能否与年幼的孩子经常见面或通过各种方式沟通是孩子心理健康与否的关键,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最根本办法是父母的陪伴和沟通,即使无法陪伴,父母也应尽量多地给孩子打电话进行沟通,多对孩子给予表扬,增加自信心,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并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爱你,但是因为一些原因,爸妈不得不暂时和你分开,让孩子心中始终受到爱的滋润,心理问题也会相对减少。
社会的关爱为留守儿童播撒阳光雨露
据市妇联2014年统计,我市有留守儿童8483人,最多时超万人。其中女童3896人,男童4587人;农村7808人,城区675人;0-3岁756人,3-6岁1804人,小学阶段4627人,初中阶段1296人;低保户407人,低保边缘户4079人;父母离异472人,失亲309人。由隔代亲属托管的5913人,由亲属或朋友托管的2535人,由社会组织监护的35人。从县(市)区情况看:北票市970人,凌源市2634人,朝阳县2043人,建平县741人,喀左县1079人,双塔区815人,龙城区201人。大体呈现出地域分布不均,数量呈季节性变化的特点。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地处偏僻农村的留守儿童,更为突出,且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现但影响深远。外地曾多次发生留守儿童受到侵害或自杀的恶性事件,令人深思警醒。
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他们主要在爷爷奶奶或者亲戚的监护下生活,孩子独自承受着心理发展带来的各种困惑,家庭环境的不稳定让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支持,他们更容易产生孤独、抑郁等感受。
目前,留守儿童问题早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各级政府也一直在做着努力,全市各相关部门纷纷推出措施以实际行动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各级妇联组织还开展关爱留守儿童主题活动,通过爱心妈妈结对、招募代理家长、开通亲情电话、心理疏导等公益活动,对留守儿童实施关爱。但是,留守儿童管理工作仍存在不够平衡、不够深入现象,资源整合和合力推进工作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偏远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需要社会各方的长期关注。
心理健康专家指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仍是留守儿童父母本人,从心理学上来讲,无论外界做多么大的努力,如果孩子的父母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不能及时有效地弥补孩子缺失的爱,孩子心理的创伤将难以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