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记者在本刊2013年第26期年终盘点文章所描述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已开始拐弯。而在高层对未来的布局中,2014年,正是一个新的时代来临在时间上的出发点。
这一新的时代,在政治结构上,会强化权力上层对下层的监督约束,以及对社会的控制,“管好自己人”并在全社会树立改革的权威。这也是一个变化:树立执政者的权威成为政治认同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这一设计中,以往官场中的灰色腐败空间会进一步挤压,但权力阶层将在合法的收入上获得补偿,比如加薪之类。
而就社会的阶层结构而言,随着新一轮改革所释放的利益增量,以及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延续了多年的“阶层固化”格局有望撕开一个口子,上层、中层、下层在人数、占有资源量的对比上会发生一些变化,其中,大量农民的“市民化”会重构社会下层及各阶层在社会空间中的分布。因为这两点,未来的社会结构明显会与现在不同。
最具评价性意义的是社会心态。过去那些掺杂着希望的亢奋、愤怒、焦虑、期待,在2013年末戛然而止。因为政治结构强有力的存在,以及一个具有确定性的秩序已被清晰地勾画出来,它们只能被深度压抑,社会事件将会以另一种方式发生在人的内心,中国社会将进入一个沉闷、烦闷的时期。这是通向社会突变的前奏,只是没有谁知道它会有多长,又会不会产生变化。
在今年的开端,我们向远方眺望,能看到什么呢?
阶层状况
1890年9月21日到22日,恩格斯在写给约·布洛赫的一封信中,谈到了有名的“历史的合力”理论。
他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
政治社会生活,总是意味着每个人对每个人,每个群体对每个群体,每个阶层对每个阶层的相互制约。从来不是一个人,一群人想怎么样,事情就会怎么样,无论他或他们有多大的权力。他或他们也许无须考虑别人的感受,但却必须正视别人的存在对于事情会变成什么样子的影响。
恩格斯所说的“特殊的生活条件”,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人,一帮人在社会利益和心理食物链上的位置,即阶层地位。马克思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其实,阶层地位、社会位置也决定阶层心理,包括性格和心态。每个阶层的利益诉求,他们的心态,是影响,甚至决定社会如何演化的重要变量。事情最终如何,受制于人们怎么做,而人们怎么做,又受制于他们对自己、对别人怎么想。
在这个意义上,看清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和心态,与高层对未来的宏观布局结合起来,基本可以看清未来走向。既定时期的阶层结构和阶层心态,以及它们的变化,隐藏着未来社会演变的神秘符码。
建国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大的变化,即社会流动率较高的时期有三个。1949年到1956年—这一时期,是通过革命及其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解放前原有的阶层结构的重构;1966年到1976年—这一时期打破了权力阶层的稳固阶层地位,阶层结构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以上这两个时期,依赖的都是政治的力量。1978年到20世纪末—这一时期,是通过经济的方式重构阶层结构,依赖的主要是市场的力量。
2003年到2013年,召唤出了寄生于房地产利益链上的食利阶层。改革开放后,制度、市场、制度+市场,在中国是分配资源的三种主要方式,也决定了人们的阶层地位。很明显,2003年后,资源分配的游戏规则已经定型,整个社会的阶层结构当然也就固化。从2014年开始,如我们前面所说的,阶层结构会有变化,但一个人,一帮人在制度上的地位越高,他,以及他们的阶层地位越高,这一点不会改变。通过市场释放的机会而抬高一个人的阶层地位,仍会在有限的范围内。
这一新的时代,在政治结构上,会强化权力上层对下层的监督约束,以及对社会的控制,“管好自己人”并在全社会树立改革的权威。这也是一个变化:树立执政者的权威成为政治认同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这一设计中,以往官场中的灰色腐败空间会进一步挤压,但权力阶层将在合法的收入上获得补偿,比如加薪之类。
而就社会的阶层结构而言,随着新一轮改革所释放的利益增量,以及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延续了多年的“阶层固化”格局有望撕开一个口子,上层、中层、下层在人数、占有资源量的对比上会发生一些变化,其中,大量农民的“市民化”会重构社会下层及各阶层在社会空间中的分布。因为这两点,未来的社会结构明显会与现在不同。
最具评价性意义的是社会心态。过去那些掺杂着希望的亢奋、愤怒、焦虑、期待,在2013年末戛然而止。因为政治结构强有力的存在,以及一个具有确定性的秩序已被清晰地勾画出来,它们只能被深度压抑,社会事件将会以另一种方式发生在人的内心,中国社会将进入一个沉闷、烦闷的时期。这是通向社会突变的前奏,只是没有谁知道它会有多长,又会不会产生变化。
在今年的开端,我们向远方眺望,能看到什么呢?
阶层状况
1890年9月21日到22日,恩格斯在写给约·布洛赫的一封信中,谈到了有名的“历史的合力”理论。
他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
政治社会生活,总是意味着每个人对每个人,每个群体对每个群体,每个阶层对每个阶层的相互制约。从来不是一个人,一群人想怎么样,事情就会怎么样,无论他或他们有多大的权力。他或他们也许无须考虑别人的感受,但却必须正视别人的存在对于事情会变成什么样子的影响。
恩格斯所说的“特殊的生活条件”,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人,一帮人在社会利益和心理食物链上的位置,即阶层地位。马克思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其实,阶层地位、社会位置也决定阶层心理,包括性格和心态。每个阶层的利益诉求,他们的心态,是影响,甚至决定社会如何演化的重要变量。事情最终如何,受制于人们怎么做,而人们怎么做,又受制于他们对自己、对别人怎么想。
在这个意义上,看清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和心态,与高层对未来的宏观布局结合起来,基本可以看清未来走向。既定时期的阶层结构和阶层心态,以及它们的变化,隐藏着未来社会演变的神秘符码。
建国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大的变化,即社会流动率较高的时期有三个。1949年到1956年—这一时期,是通过革命及其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解放前原有的阶层结构的重构;1966年到1976年—这一时期打破了权力阶层的稳固阶层地位,阶层结构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以上这两个时期,依赖的都是政治的力量。1978年到20世纪末—这一时期,是通过经济的方式重构阶层结构,依赖的主要是市场的力量。
2003年到2013年,召唤出了寄生于房地产利益链上的食利阶层。改革开放后,制度、市场、制度+市场,在中国是分配资源的三种主要方式,也决定了人们的阶层地位。很明显,2003年后,资源分配的游戏规则已经定型,整个社会的阶层结构当然也就固化。从2014年开始,如我们前面所说的,阶层结构会有变化,但一个人,一帮人在制度上的地位越高,他,以及他们的阶层地位越高,这一点不会改变。通过市场释放的机会而抬高一个人的阶层地位,仍会在有限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