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来 源:中国青年网
记者:这次四川芦山地震后,大量公益慈善组织积极筹集款物、开展救灾工作,其作用引人关注。可以说,公益慈善精神已越来越深入人心。您如何看待公益事业?
李连杰:公益这两个字,应该理解为公众的利益,包括你的利益和我的利益。公益行为是每个人都应当承担起的责任。壹基金一直要推动的就是尽我所能做公益。这也是壹基金的立足点。
在我的理解中,公益和慈善又有一些不同。慈善往往是看到别人受难,我们觉得要伸手帮助他渡过难关。这是给予型的,不是义务。而公益是包括你、我、他所有人的公众利益。比如,我们的环境污染了,饮水不健康了,公众利益就受到了损害。所以,做公益其实不是一群有物质基础、有爱心的人去帮助他人,而是尽责任去维护我们自己的权利,维护公众利益。尽我所能做公益,帮助别人,也帮助自己。
做公益要各尽所能形成合力
记者: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壹基金第一时间参与了救灾工作。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5年间以您的所见所感,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救灾工作有哪些变化?
李连杰:从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到四川芦山地震这些大的灾难来看,政府的救灾工作越来越专业,反应越来越迅速,而且动用的力量越来越大。事实上,任何一家公司、一个社会组织都无法像政府那样调动各种资源以最快的速度、忘我牺牲的精神去救灾,政府是救灾的主导力量。
同时,舆论导向更加精准,信息沟通也更加及时。我们可以看到,报纸、电视台、网络的报道都更加理性和冷静,包括不断呼吁让开生命通道让专业救援人员进去,及时公布灾区需要的物资等,可以说救灾因此更加有序了。
此外,科技水平的提升也帮了大忙。最简单的例子,通过微信,物资的调配、接收、仓储、分发以及人员之间的联络、衔接变得更加及时、快捷、畅通了。
记者:民间公益慈善组织参与救灾,有没有需要注意的问题?
李连杰:先说一件在每一次救灾中我都能看到的事情:大量的矿泉水、方便面等喝完吃完后的包装就扔在现场,好几万人的上厕所问题没法解决。当政府在抢救生命的时候,民间组织是不是可以去收起垃圾防止污染?是不是可以去建个厕所?
其实,在救灾中,并不是说你在哪儿发现了生命迹象才是救灾,每一条线上都有不同的任务。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和个人,应该明确自身的定位和功能,各司其职,这样我们的救灾工作才会更有效率,而不是公益慈善组织和爱心个人去跟政府抢战场,造成“爱心的交通堵塞”。我们应当搭建一个平台,加强各个民间组织之间的协作,形成合力,更好地发挥民间公益慈善的力量。
同时,要加强减灾防灾的教育以及备灾预案等工作,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也是壹基金未来发展战略上的一个重点。灾后重建也需要认真思考。比如,在解决人们衣食住行问题的同时,怎样有效保护好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
“看得清楚”就有了公信力
记者:以您的经验看,民间公益慈善组织如何才能增强自身的公信力?
李连杰:我们一开始就提出“专业、透明、可持续发展”。壹基金能够走到今天,赖以生存的就是透明。壹基金一开始就强调第三方审计,而不是自我审计,同时基金由银行托管,我个人是碰不到钱的。一般来说,公益慈善组织能做到银行托管和年审报告,一进一出两头清楚,就很了不起了。
接下来,我们更大的动作是要做到“流程透明化”。什么叫“流程透明化”?就是不仅两头清楚,中段也要敞开。每笔钱是怎么出去的,小组开会程序是怎么走的,谁投了可行票,内部运营成本等,全部公开可查,也就是说筹钱、运作、结果全程透明。让企业家、捐款人看得清楚,公益慈善组织自然就有了公信力。
记者:对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您如何展望?
李连杰:我只能说壹基金的展望是:越来越多的人在理性的情况下,从月行一善走到日行一善。我们展望的不是募集多少钱,而是多少人认同我是公民,我有责任和义务去做公益。我们应该在不影响自己生活的情况下去帮助他人,这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我们的社会充满了太多的埋怨。既然埋怨改变不了什么,那么,我们就做点儿什么吧。这是壹基金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