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社区发展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学会理事,北京市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本科、硕士(1995-2002),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博士(2013-2016)。
一、研究领域
社区研究、中国社会学史、文学社会学、社会记忆理论、口述史、知青史。
二、开设课程
中国社会学史
文学社会学
三、学术专著
《被束缚的过去:记忆伦理中的个人与社会》,商务印书馆,2021年。
《口述、记忆与主体性:社会学的人文转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入选社科文献出版社“2021年度十大原创好书”名单。
四、论文发表
(一)社区研究
1.《家”何以成为基层社区治理的社会性基础》,《江苏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
2.《特大城市基层社区治理与重建社会性联结》,《社会科学辑刊》2021年第5期。
3.《传统社区的乡土性及其在社会治理中的价值》,《学术论坛》2021年第3期;被《新华文摘》2021年第24期转载,题名《重视传统社区的乡土性在社会治理中的价值》。
4.《口述史作为社区研究的方法》,《学术月刊》2021年第11期。
5.《社会学的社区研究传统及其当代学术价值——以吴文藻社区研究理论为中心的考察》,《江汉学术》2022年第3期。
(二)口述史与记忆研究
6.《记忆二重性和社会本体论——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的社会理论传统》,《社会学研究》2017年第1期。
7.《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 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社会》2010年第5期。
8.《记忆研究的“社会—文化”范式 对“哈布瓦赫—阿斯曼”研究传统的解读》,《社会》2018年第1期。
9.《记忆伦理与延迟的弥补——论记忆中的生和死》,《江海学刊》2018年第3期。
10.《记忆的微光的社会学分析——兼评阿莱达·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社会发展研究》2017年第4期。
11.《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中的社会观》,《学术研究》2016年第1期。
12.《记忆的幽灵及其挖掘》,《文化研究》2020年第3辑。
13.《中国社会学早期口述记忆研究的特征》,《社会建设》2022年第1期。
14.《口述史方法对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意义》,《学习与探索》2021年第7期。
15.《口述记忆的主体特征及其社会学意义》,《南京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
16.《技术发展与社会伦理:互联网对文化记忆的建构》,《福建论坛》2020年第8期。
17.《从记忆景观看记忆理论之争》,《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5月9日004版。
(三)中国社会学史
18.《中国社会学的人文转向——以费孝通“扩展学科界限”思想为基础》,《清华大学学报》2020年第3期。
19.《社会学的人文性及其意义:从潘光旦的“自明”和“去蔽”理论谈起》,《学海》2021年第2期,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C4)2021年第7期全文转载。
20.《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间:潘光旦的“折中家制”》,《新视野》2020年第4期。
21.《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学研究———兼论对性别研究的启示》,《妇女研究论丛》2020年第4期。
22.《冷酷的优生学与悲悯的心——潘光旦社会思想中的女性观》,《妇女研究论丛》2021年第2期
23.《费孝通的“社会学主义”》,《学术研究》2014年第9期。
24.《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觉”和人的主体性——费孝通学术反思的两个主题》,《人文杂志》2020年第12期。
25.《从中西学关系看费孝通“扩展学科界限”思想》,《新视野》2015年第2期。
26.《费孝通社会学思想中的主体性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20年第4期。
27.《从“文化自觉”到“文化创造性”——理解费孝通文化反思的一条线索》,《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20年第3期。
28.《“总体性”与社会学的历史视野:“中国社会变迁与社会学前沿:社会学的历史视野学术研讨会综述》,《社会》2013年第2期。
29.《侵蚀还是拓展:社会学跨界之思》,《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4月11日004版,人大报刊资料《社会学文摘》2017年第3期转载3000字。
30.《社会学中的理论与经验之争》《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月5日B02版。
(四)文学社会学
31.《“生活性”与“社会性”:社会学与文学的对话》,《广东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
32.《文学对于社会学的意义——以潘光旦社会思想中的人观为基础》,《新视野》2021年第2期。
33.《非虚构写作中的“情感真实”及其对社会学的意义》,《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8期。
34.《记忆的“真实”与文学的“虚构”——兼评文学作为“田野”》,《新视野》2019年第1期。
35.《将文学作为“田野”的可能——以记忆研究为例》,《社会学评论》2018年第2期。
36.《在个人与社会之间:<敕勒川年华>叙事的社会学分析》,《文化研究》2022年总第28期。
(五)知青研究
37.《“青春无悔”:一个社会记忆的建构过程》,《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2期。
38.《作为社会记忆结构的关系型记忆与义务型记忆——知青集体记忆的文化维度》,《社会学研究》2020年第2期。
39.《社会记忆及其建构一项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第二作者,与王汉生合著),《社会》2006年第3期。
40.《知青苦难与乡村城市间关系研究》,《清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41.《社会记忆中的性别话语——以女知青与农民婚姻的两类叙事为例》,《青年研究》2019年第3期。
(六)其他
42.《危机下的学术群体 当代知识分子身份地位研究》,《社会》2007年第6期。
五、课题情况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潘光旦社会学思想研究”(2021);
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项目:“社会治理现代化与构建基层社区治理体系”(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