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李汉林 来 源:
摘 要:文章试图从理论和经验的结合上分析相对剥夺感在一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条件以及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利用在87、94、96、2001、2007、2012年6次调查的数据,文章试图具体探讨,什么群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为什么会比较强烈地感觉到被相对剥夺。文章试图说明,当社会变动剧烈、各种资源在不同群体的分配呈现巨大差异的时候,人们在各个不同的方面的相对剥夺感就会变得异常强烈。相对剥夺感一方面反映出人们对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渴望,另一方面,通过量表的测量与检验,同时显示出社会在实践公平正义方面存在的现实差距与问题,从而为政府解决这些问题以及通过特定的制度安排来缩小这方面的差距,提供一个社会事实的基础。
关键词:相对剥夺感 社会变迁 参照群体 量表 社会行为
参考文献:
奥斯特罗姆等编,1992.《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北京:商务印书馆。
白天亮 ,2011,《中国农民工总数已达2.42亿 收入五年增长近一倍》,《人民日报》,2月14日。
程晓农,1995,《维持稳定与深化改革:中国面临的抉择》,载《当代中国研究》第1、2期。
程晓农,2000,《繁荣从何而来 - 中国经济现状与趋势的分析》,载《开放时代》第9期。
马洪、孙尚清(主编),1993,《经济白皮书1992-1993:中国经济形式与展望》,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郭克莎,1994,《中国所有制变动与资源总配置效应》,载《经济研究》第7期。
丛亚平, 李长久,2010,《新华社:中国基尼系数已超0.5 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经济参考报》,5月21日。
高粱,2009,《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和经济体制变迁》,载潘维《中国模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高尚全,1989,《九年来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北京:人民出版社。
高伟,2011,《中等收入陷阱假说》,人民论坛,7月7日.
国家人口计生委,2012,《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载http://www.gov.cn/jrzg/2012-08/07/content_2199409.htm;
国务院农研中心发展研究所,1987,《走向现代化的抉择》,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国务院农研中心发展研究所综合课题组,1988,《改革面临制度创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韩洁、徐蕊,2012,《报告称:中国城镇化率首超50%,标志着中国从一个具有几千年农业文明历史的农民大国,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历史阶段》,载《新华每日电讯》05月10日。
李汉林,1987,《科学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李汉林,1991,《知识流通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李汉林、渠敬东,2005,《中国单位组织变迁过程中的失范效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汉林等,1988,《寻求新的协调-中国城市发展的社会学分析》,北京:测绘出版社。
李小军(主编),2009,《数读中国60年》,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
刘伟,2001,《转型经济中的国家、企业和市场》,北京:华文出版社。
渠敬东、周飞舟、应星,2009,《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三十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世界经济导报》,1987年7月6日。
孙立平,2002a,《我们在开始面对一个断裂的社会》,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
孙立平,2002b,《资源重新集聚与弱势群体的形成》,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
UNDP,2010,《2010年人类发展报告》,http://hdr.undp.org/
王绍光,《再分配与不平等》,
载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aspx?ID=152&articleId=28652
王小鲁,2007,《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差距》,载《财经》第11期。
韦森(主编),2008,《2007年的中国》,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于晓华,2011,《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能持续多久》,联合早报网,7月13日.
赵鼎新,2006,《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卷,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周其仁、杜鹰、邱继成,1987,《发展的主题》,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Davies,James C.1962, “Toward a Theory of Revolu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7.
Eisenstadt, S. M. 1954, “Studies in Reference Group Behavior.” Human Relations, VII.
Gurr, T. R. 1971. Why Men Rebel.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elly,1952,“Two Functions of Reference Groups”. In: G.H.Swanson ed. al., Readings in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Li , Atteslander, Tanur and Wang, 1998. Searching for Hidden Reality: Anomie and Social Change. SAD.
Li Hanlin, 1984, Ausdifferenzierung der Wissenschaftsbewertung in der Wissensproduktion. Muenchen.
Li, Atteslander, Tanur and Wang, 1998, Searching for Hidden Reality: Anomie and Social Change. SAD.
Merton and Rossi,1968,“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Reference Group Behavior”. In: R.K.Merton, 1968,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Free Press.
Merton, R. K. & A. S. Rossi, 1968.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Reference Group Behavior.” In R. K. Merton,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Free Press.
Nee, V., 1989. "A Theory of Market Transition: From Redistrbution to Markets in State Socialism."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4, 663-681.
Opp, 1989, The Rationality of Political Protest. Westview Press.
Runciman, 1972. 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Social Justice. 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