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首页  >  科研动态  >  社会发展动态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认识论基础

作 者:邓聿文       来 源:学习时报 第06版:读书治学
  

  自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世界环发大会后,有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就逐渐成为学界不同学科研究的一个重点。尤其是到今天,在包括中国等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纷纷进入工业化后,由于还在重复先工业化国家所走过的依托资源和劳动力、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一个人类的迫切问题受到全球的日益重视,并成为一门显学。然而,迄今为止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或者有关著作,除少数眼光卓异思想深邃的学者外,虽然多数人能够超越本国一己之利益,但终不能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藩篱,去看待地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现在,中国的一位学者,却能超越本国之利益、甚至超越人类之利益,站在地球的角度,从整体主义的视角去观察和考虑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位学者就是江西省委党校教授、生态学家孙家驹。他的《地球之难:困境与选择》一书,在我的阅读经验中,是近年难得一见的思想性和叙述性俱佳的著作。

  一本好的学术著作,最重要的是能给人一种思维的乐趣,看后有所启迪。本书最大的特色与价值,就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整体主义的研究视野,并以大量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成果为依托,全方位地给出地球生命世界和人类社会现象的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图景,从而跨越过往的局限,颠覆执迷的信条。

  作者的目的是要构建人类协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基础。这个目的或者说“野心”不可谓不宏大。由此也决定作者必须用整体主义视角去看待和研究相关问题。因为在一个分工和学科日益细密化的时代,如果仅仅从某个学科去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看到的只能是可持续发展的某个方面,也许他对这个方面的认识非常深刻,但不可能建立起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论基础。人类的实践是一个系统和整体,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包含自然与社会、地球与人类,以及不同人群和不同国家之间的协同推进过程,需要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做储备和支撑,才可能建构起这一基础。因而,作为一个学者,要想实现这个“野心”,必须尽可能打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界限与分野,将多学科融会贯通,以一种整体性的视野和方法,去观察现实和研究问题,从而走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尴尬。应该说,本书做到了这点。

  现实中可持续发展之所以步履蹒跚,归根到底是受制于认识问题和利益问题。前者使人们对事物和世界缺乏整体性认识;后者使人们为了私利易缩小、夸大、掩盖、歪曲真相,从而更难以知道事物的全貌。所以,需要从一些基本观念的颠覆开始,在社会实践中大力推进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利益机制变革,使社会的经济组织、利益机制、伦理规范、政治结构、文化观念和个人的知识基础、行为准则整体性地协同起来,改变人类现有的发展模式。

  鉴此,在本书中,作者在很多基本观念上都颠覆了根据现有知识而建立起来的主流看法。例如,关于地球和人类的关系问题,作者提出,人们要树立起地球是一个生命体的观念,即人类是地球生命体的手和脑,人类文化又是人类的手和脑集成为地球的手和脑的方式,其历史使命是不断增强地球生命体可持续进化的安全性。没有这样的观念变革,是不可能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本书最彻底的观念颠覆,就是对人口和老龄化社会的看法,作者摧毁了绝大多数人口学家和经济学家以及社会大众所认知和想象的悲观图景,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成熟、和谐、乐观的老龄化社会景象。在作者看来,老龄化社会更有利于社会生产力提高并使之服务于提高人的生存质量,人类将第一次有条件创造一个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新社会;将为社会提供新的创新动力,社会负担将大大减轻,社会成员身心将更加健康,社会将更加和平,人与自然将更加和谐。所以,老龄社会虽将给社会带来某种程度的所谓“养老”问题,但更会给社会带来睿智,带来社会走向成熟、和谐。这与我们平时所接受的由大众媒体和人口学家灌输的观点,是那样的迥然不同和离经叛道。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无疑是一个彻底的地球主义者,然而,这并不妨碍本书在阐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时,与中国的问题联系起来。从这一点来说,作者又深具中国情怀。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中国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更紧迫。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尽管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目前经济总量已经达到全球第二,但由于我们继承了传统发展方式中大量落后的东西,因而对自然、资源、能源、环境、人力,一句话,对未来的透支最大。如果我们不变革自身的发展方式,不改变延续了30多年的高投入、高能耗、高破坏、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模式,或许还未等中国实现现代化,就有可能因发展环境恶化而重新陷入贫困之中。为此,作者开出的药方是进行社会变革以及改变老龄化社会的一系列制度和组织结构。关于前者,作者提出,要在全球范围内推进教育变革、公平正义、全球利益协同机制的创立,并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作者认为老龄化既是人口爆炸的代价,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对人口性别比失衡现象,失业人口的大量存在,以及科技在应对人口过多方面的作用等问题,作者也都作出了不同于时下流行的分析。作者认为,只要我们变革传统的老龄化观念和人类生存方式、就业方式,以及改变教育滞后和社会不公,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并非洪水猛兽。

  总之,在全球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恶化、物种大灭绝、地球生命体急剧衰退的现实面前,如果人类不想被自身的贪婪毁灭,唯有从整体的角度,把地球看作高于人类之上并与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走万物共生、协同发展的可持续之路。这就是本书所要告诉我们的基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