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首页  >  环境保护  >  环境公报

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海洋环境

作 者:       来 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状况

  全海海域

  全海海域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等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2011年,中国管辖海域海水水质状况总体较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中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5%。

  近岸海域


  2011年,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一般*

  近岸海域监测点位代表面积共281012平方千米。其中,一类、二类、三类、四类和劣四类海水面积分别为64809平方千米、120739平方千米、39127平方千米、18008平方千米和38329平方千米。


  2011年全国近岸海域水质类别比例

  按监测点位计算,一、二类海水点位比例为62.8%,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三、四类海水点位比例为20.3%,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劣四类海水点位比例为16.9%,比上年降低1.9个百分点。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四大海区中,黄海近岸海域水质良好,南海近岸海域水质一般,渤海和东海近岸海域水质差;9个重要海湾中,黄河口和北部湾水质良好,胶州湾和辽东湾水质差,渤海湾、长江口、杭州湾、闽江口和珠江口水质极差。



  2011年全国近岸海域水质分布示意图

  渤海 近岸海域水质差。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铅和石油类。一类海水点位比例为16.3%,比上年降低12.3个百分点;二类海水点位比例为40.8%,比上年提高14.3个百分点;三类海水点位比例为18.4%,比上年降低2.0个百分点;四类海水点位比例为14.3%,比上年上升4.1个百分点;劣四类海水点位比例为10.2%,比上年降低4.1个百分点。

  黄海 近岸海域水质良好。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pH和石油类。一类海水点位比例为33.3%,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二类海水点位比例为50.0%,比上年降低5.6个百分点;三类海水点位比例为14.8%,比上年提高7.5个百分点;四类海水点位比例为1.9%,比上年降低1.8个百分点;无劣四类海水,比上年降低1.9个百分点。

  东海 近岸海域水质差。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一类海水点位比例为7.4%,比上年提高7.4个百分点;二类海水点位比例为29.5%,比上年降低3.1个百分点;三类海水点位比例为8.4%,比上年降低8.5个百分点;四类海水点位比例为14.7%,比上年上升8.4个百分点;劣四类海水点位比例为40.0%,比上年降低4.2个百分点。

  南海 近岸海域水质一般。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一类海水点位比例为41.7%,比上年降低5.3个百分点;二类海水点位比例为36.9%,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三类海水点位比例为10.7%,比上年降低2.3个百分点;四类海水点位比例为2.9%,比上年上升2.9个百分点;劣四类海水点位比例为7.8%,比上年上升1.8个百分点。

  

2011年四大海区近岸海域水质类别比例


  重要海湾 沿海9个重要海湾中,黄河口和北部湾水质良好,一、二类海水点位比例均超过80%;胶州湾和辽东湾水质差,胶州湾三、四类海水点位比例为50.0%,无劣四类海水,辽东湾劣四类海水点位比例为33.3%;渤海湾、长江口、杭州湾、闽江口和珠江口水质极差,劣四类海水点位比例均超过40%。


  2011年重要海湾水质类别比例

海洋沉积物

  2011年,在中国管辖海域514个站位开展了海洋沉积物环境监测,监测指标包括石油类、重金属、砷、硫化物和有机碳等。监测结果显示,近岸海域沉积物综合质量总体良好,铜和铬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为83%,其余指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均在94%以上。近岸以外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仅个别站位铅和铜含量超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2011年近岸海域各监测指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


  陆源污染物入海状况

  入海河流 2011年,监测的194个入海河流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44.9%、27.8%和27.3%。


  2011年入海河流监测断面水质类别

  194个入海河流断面主要污染物排海总量约为:高锰酸盐指数375.9万吨、氨氮64.0万吨、石油类4.5万吨、总磷26.3万吨。

 
  2011年入海河流排入四大海区各项污染物总量

  直排海污染源 2011年,监测的432个日排污水量大于100吨的直排海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综合排污口的污水排放总量为47.4亿吨,各项污染物排放总量约为:化学需氧量21.0万吨、石油类907吨、氨氮2.02万吨、总磷3047吨。


  2011年各类直排海污染源排放情况

  2011年四大海区受纳直排海污染源污染物情况
 

  海洋渔业

  海洋重要鱼、虾、贝、藻类的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及自然保护区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标均以东海部分渔业水域和珠江口相对较重,石油类超标以渤海湾和珠江口相对较重。与上年相比,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的超标范围均有所减小,其中石油类的超标范围明显减小;铜、锌和汞的超标范围有所扩大。

  海水重点养殖区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无机氮超标以南海部分养殖水域相对较重,活性磷酸盐超标以黄海和南海部分养殖水域相对较重。与上年相比,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化学需氧量超标范围有所减小。

  海洋重要渔业水域沉积物中,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和铜。石油类超标以南海部分渔业水域相对较重,铜超标以东海和珠江口部分渔业水域相对较重。

  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洋)部分区域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措施与行动

  【组织编制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为促进海洋环境质量改善,确保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2011年,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海洋局等部门继续推进首个全国性海洋污染防治规划——《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工作,并于2011年7月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分海区编制大纲的通知》,要求各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参加《规划》编制的部门以近岸海域水质改善为核心,科学确定《规划》具体目标,制定重点区域污染防治策略和任务,组织骨干工程项目并明确责任主体,做好编制工作。按照《规划》编制工作的安排,截至2011年底,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技术报告、四海区《规划》以及总体《规划》的初稿已编制完成,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

  *自本年度公报开始,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评价指标调整为28项,涉及到的2010年数据已做了相应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