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首页  >  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  >  新闻动态

21世纪全球的公共卫生安全将面临多种威胁

作 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来 源:凤凰网

WHO发表《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指出疾病的国际性蔓延,使得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前所未有地依赖国际合作,号召各国以有效行动发现和处理新的和正在蔓延的公共卫生安全威胁,共同更安全的未来而努力。
21世纪公共卫生问题更加复杂
随着现代社会交通发展,人们旅行机会增加,感染性疾病发生快速传播的机会也随之大大增加。
今天,感染性疾病的地理传播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据估计,2006年有21亿航空旅客。因此,一个地区的疾病暴发或者流行,对另一个地区造成严重影响,可能只需要几小时的时间。此外,感染性疾病的新发速度也比以前加快。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新出现的传染病以每年1种或以上的速度增加。现在全世界有约40种传染病是上一代人从未听说过的。在过去的5年内,WHO在全世界范围内确定了超过1100种的疾病流行。
一些容易流行的疾病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例如霍乱、黄热病、流行性脑膜炎等,都在上世纪后期死灰复燃。这提醒人们应加强对疾病的监测、预防和控制。严重呼吸窘迫综合征(SARS)和人感染禽流感让许多人遭受痛苦,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对科学研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一些新发的病毒性疾病,例如埃博拉出血热、马尔堡出血热和Nipah病毒引起的疾病都可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威胁。因为这些疾病可引发急性感染甚至导致死亡,所以需要在发生地加强控制和隔离。在这些疾病暴发期间,对疫情的快速监测和反应通常需要国际协助,防止疾病在当地和向其他地区蔓延。
很多地区在控制感染性疾病上取得的成绩往往受到抗生素耐药问题的严重影响。广泛耐药结核(XDR-TB)现在已成为了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另外,腹泻、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疟疾、脑膜炎、呼吸道感染和性传播疾病甚至艾滋病中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
随着食物链的快速变化,食源性疾病也成为威胁公共卫生的问题,例如疯牛病等。此外,交通事故、恐怖袭击、环境因素(自然灾害)都有已经或将要威胁全球公共卫生。
公共卫生安全意义重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对居住在国际上任何地区的人群卫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公共卫生安全指的是一系列预防性和反应性的必须活动,目的是为了减少人对这些突发紧急公共卫生事件的易感性。
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对维护经济和政治的稳定有重要作用,对贸易、旅游、供应和服务等也会产生影响。影响包括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从国际舞台到个人家庭,包括贫困导致的卫生问题、战争、气候改变、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等。
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的因素
报告指出,对公共卫生的不合理投入会导致人们以为疾病不会再暴发,因而盲目地自我感觉安全,殊不知这可以造成更大的危害。例如,因为大量使用杀虫剂,到上世纪60年代时,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之外的地区,虫媒传染病已经不再是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相关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也随之松懈,这导致了该地区在接下来的20年中虫媒传染病大暴发,包括非洲锥虫病、登革热等。1998年,登革热的大流行在全世界56个国家内引起120万人患病。在过去40年中,全球平均每年报告的登革热病例数几乎每10年翻倍一次。
对疫情的监测不力会影响卫生系统对疾病的监测能力,从而影响该系统的有效性。上世纪70年代艾滋病在全球的迅速蔓延充分说明了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在美国发现第1例艾滋病后,该病才引起了国际上的重视。此前,虽然很多发展中国家里都有艾滋病病例,但是由于当地的卫生系统薄弱,监测不力,造成人们无法获得艾滋病疫情的相关数据,也错过了早期控制艾滋病的最佳时机。
即使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对公共卫生工作有影响的事件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妨碍公共卫生安全。例如2003年8月在尼日利亚,有人毫无根据地宣称,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不安全,而且会导致儿童成年后不育。这导致了尼日利亚北部两个州停止接种OPV,其他州接种OPV者的比例也大大下降。后果是脊髓灰质炎在尼日利亚北部发生大暴发,波及了该国其他多个以前没有脊髓灰质炎病例的地区。这次大暴发最终导致尼日利亚成千上万的儿童发生瘫痪,并且导致该疾病向其他19个无脊髓灰质炎病例的国家传播。
冲突、战争等也会对公共卫生造成不良影响。例如1975-2000年安哥拉内战导致了马尔堡出血热的流行。1994年卢旺达危机后,刚果民主共和国发生了霍乱大流行。1994年7月,约有50~80万难民越过边境到刚果民主共和国城市戈马(Goma)寻求庇护,在他们到达后的1 个月内,接近5万难民死于霍乱和痢疾。唯一的水源被霍乱菌污染、居住条件差、卫生状况差都是导致疾病如此迅速传播,造成如此多人感染的原因。
此外,滥用抗生素造成细菌耐药、极端气候变化、突发的化学和放射事件都可对公共卫生造成不良影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
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WHO自1948年建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维护公共卫生安全。1951年,WHO成员国都采取了《国际公共卫生条例(International Sanitation Regulations)》,该条例到1969年更名为《国际卫生条例(IHR 1969)》,提出了用隔离的方式来预防外来疾病。从1995年开始,WHO根据收集的流行病学证据和新出现的情况,重新修订了IHR,提出不仅要预防和控制可能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更应该对类似威胁做出标准化反应,在保证不影响国际贸易和交通的情况下维护公共卫生安全。《IHR(2005)》认为,人类的行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一些突发的化学和放射事件(包括工业事故、自然现象),都有可能威胁公共卫生安全。
2001年美国炭疽邮件、2003年SARS以及2006年科特迪瓦大规模倾倒有毒化学废物等均是本世纪新出现的、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专家预测,最有可能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是再一次的流感大暴发。人们应该尽早采取措施,应对可能到来的威胁。
SARS暴发给全球拉响了警报,通过呼吸道传播、潜伏期较短的传染性疾病不会给人们太多的反应时间。根据以前应对类似威胁的经验,全世界25%的人口,即超过15亿人会受影响。因此,再一次的流感大流行可能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在控制再一次流感大流行的工作中,国际合作尤为重要。
WHO对此做出了6项推荐,包括:所有国家都应完全执行修订过的《IHR(2005)》;全球合作监测疫情,报告暴发情况以及即时反应;共享知识、技术、材料,包括病毒和其他实验室样本,前提是能够保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全球对各国公共卫生基础建设的责任;政府内部门间密切合作;加强全球和各个国家对培训、监测、实验室水平、反应网络、预防行动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