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首页  >  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  >  曝光台

管道爆炸会不会是最后一次?

作 者:陶短房       来 源:《健康时报》
   11月22日,山东青岛中石化输油管道爆炸事故,导致55人死亡,让世人震惊。事故暴露出管道布设、工程操作等软硬件违规问题,不免让人对这个天降大难心有余悸:管道爆炸会不会是最后一次?

  事故的根本原因,就是城市建设快速推进,将旧有管道布设格局带来的潜在危险快速提升,而石化企业没有意识到人命关天,没有及时降低这个危险系数,灾难终于爆发。

  近年来,城市不断扩张,大量楼盘拔地而起,让多年前布设的输油管网从远离居民区变成和居民区毗邻,甚至静卧居民区地下。输油管和市政管网交叉重叠,盘根错节,既不便检修,又易出危险,一旦发生泄漏、爆炸、渗透等事故,可能直接威胁市民健康。

  此次事发的黄岛区东黄输油管线,20年来多次险象环生。在这20年里,黄岛从人烟罕见的农田、荒滩,变成高楼林立、道路纵横的居民区,成片商品房就在蜿蜒的管道上方拔地而起。在相关各方的利益驱使下,本应随城市发展和市政建设而提高的输油管网安全系数,反倒不断降低。城区与管网间的距离拉近一分,居民离安全的距离就远一分。

  相关安全规范也为迁就石化行业和市政开发,在安全生产规范上一再退让、妥协,如2001年版《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规定,居民区等大型建筑应离管道50米外,而2010年版则“缩水”为15米。

  当利剑高悬、危在旦夕时,事故抢修现场表现出来的严重违规操作,更是让人扼腕叹息。爆炸发生前5小时,中石化有关部门便已得知漏油事故发生,但抢修队伍3小时后才赶到,抢修时又没有按照安全生产规定,设置警戒区、封路、疏散周边群众,导致严重后果。

  媒体刊出一张爆炸前夕爆炸地点拍摄的照片,显示正在事故现场抢修的八九个中石化员工中,勉强符合安全生产规范的仅1人,其余员工都未按规范穿着防护服,戴防护帽。照片拍摄后不久爆炸便发生,现场参与抢修的21人中9死、8失踪、3伤,仅一人因爆炸前5分钟恰好离开现场而幸免于难。

  事故现场参与抢修并最终罹难的照片中人不应该不了解当时情况的紧急与危险,但侥幸心理带来的冒险施工,说到底,是石化企业忽视安全生产规范和相关培训所致。一个连自己员工的生命安全都如此漠视的企业,可想而知,其安全纪律、管理约束将松弛到何种程度!

  任何事故的出现,都是长期以来各种隐患的叠加,只不过会再加上特定的随机条件才发生,但都必然指向公司管理运行中的问题。中石化,一个用工总量超过100万人的世界500强企业,人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与它发生这样那样的交集。在追问此次事故发生的原因时,人们有理由质问它:管道爆炸会不会是最后一次?